1.藝術商品流通與社會精神文化環境的協調規律
藝術商品流通是以藝術商品(服務)為流通對象,以藝術商品交換為中介,以藝術市場為載體的藝術經濟運動過程。
1.流通的藝術使用價值要適應社會精神文化環境的要求。藝術使用價值的意識形態屬性要求與社會精神文化環境相協調。要求藝術流通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既要突出時代主旋律,又要十分註意不同藝術門類、品種、風格和流派的內容、形式和表現方法的多樣性。同時要求引導藝術品消費者培養和樹立文明、健康、積極的審美觀念和高貴典雅的審美情趣,提高藝術修養和欣賞風格,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2.藝術品商品流通的布局、結構、規模和發展速度應與社會精神文化環境的發展要求同步。在藝術品市場發揮配置藝術品資源基礎性作用的過程中,市場需求將引導藝術品商品流通的模式、結構、規模和發展速度,以適應社會精神文化建設的發展要求。市場機制的作用將引導藝術商品朝著供求平衡的方向發展。但由於市場機制的盲目性和局限性,政府還必須運用價格、稅收、利率等經濟杠桿和經濟政策,綜合運用必要的行政管理、法律法規和輿論監督手段,對藝術品流通進行引導、監督、規範和管理。同時,對產品導向、社會公益導向的藝術品流通給予大力支持和傾斜,彌補市場配置的不足。
3.藝術商品的流通是在與精神文化環境的互動中不斷發展的。藝術流通以藝術使用價值為媒介,生動、感性地傳播各種自然和人文知識,培養人們自由觀察和把握事物形式秩序的能力,以藝術的方式把握世界的能力,使人們在“求真”的探索和實踐中認識和追求“美”的品格和境界;通過藝術使用價值所傳達的政治理念、理想信念和道德規範,引導和培養人們把握和弘揚進取、蓬勃的時代精神,提高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能力,使人們在“向善”的過程中化解人際矛盾,實現思想、文化、制度的溝通和超越,積極引導人們對社會進步的向往和追求;在藝術使用價值所傳達的審美信息的影響下,培養人們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在“求美”的追求中,自我確認、自我完善,實現情感和心理誤區的超越,淡化功利的誘惑,拯救扭曲的心靈,鑄造“美”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在與社會精神文化環境的相互影響和互動中,藝術流通可以不斷獲得新的發展動力、流通理念和流通空間。
二、藝術品商品流通的價值規律
藝術品作為流通對象,是藝術商品,是藝術本體和藝術載體的統壹。藝術品的價值是
它由藝術本體價值和藝術載體價值兩部分組成。
1.藝術本體價值形成的個性
構建藝術本體的創作、構思、設計勞動是壹種獨立的、復雜的、個性化的精神生產勞動,具有很強的自由性、主體性和獨創性,不能以集中的、批量的、標準化的方式進行生產。所以也是不同藝術門類的工作者的獨立創作。它不是壹個標準化和社會化的產品。因此,它的價值不是也不能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很難與同類勞動進行確切的比較。
當然,藝術本身的價值並不簡單等同於“1分鐘上臺”這種簡單的“個人勞動時間”來生產它所決定的價值。而是由創作主體基於長期訓練的探索量、反復練習和排練的實驗量、基於對藝術創作經驗、藝術交流和表演技巧、個人天賦差異、社會影響和時尚因素、稀缺性的認可而被市場認可的個人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10年的舞臺下工作”的累計工作量。
2.藝術載體價值形成的個性與共性。
藝術載體是外化創作主體,物化其構思的審美意象的物質媒介系統。藝術傳達的是生產勞動所創造的藝術載體的價值,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情況:壹是原始的藝術載體。這種創造性勞動具有獨特的個性和風格,是個性化的。它所創造的價值不能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二是人工復制的藝術載體。這類載體的復制工作雖非原創,但需要豐富的經驗、高超的技藝和嫻熟的技巧,具有傳達制作的模仿性和復雜性。這種勞動也是個體的、不可比的,其價值很難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三是機械復制的藝術載體。比如,圖形作品的排版印刷,歌曲磁帶、歌曲、舞蹈、戲劇、錄像帶、光盤的錄制復制,電影的復制,都可以批量化、標準化、社會化生產,它們所創造的價值可以而且必須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確定和衡量。
3.原創和人工復制的藝術商品的價值構成是個體的。
機械復制藝術商品的價值形態是藝術本體的個體價值形態和藝術載體的壹般價值形態的對立統壹。從定性的角度來看,原創和人工復制的藝術商品的價值主要由市場認可的個人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壹般藝術商品的機械再生產價值由市場認可的個人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載體部分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從數量上看,藝術原貨是壹樣的,只是不壹樣。手工復制的同類藝術的產品數量是有限的。所以在這兩類藝術品商品的價值構成中,藝術品本體的價值分值很大,在單位商品中占有很大比重。然而,有大量的壹般藝術商品是機械復制的。在他們的價值構成中,藝術本體的價值分值很小,單位商品的比重很小。因此,載體生產勞動創造的價值成為主要的。正是這種價值構成的雙重性,決定了藝術品價格與其他商品價格的根本區別。
第三,藝術品商品流通的供求規律
就價格與需求的關系而言,藝術商品的需求隨著價格的上升而下降,隨著價格的下降而上升,與相反方向的變化呈負相關。這就是藝術商品的供求規律。但由於藝術使用價值的意識形態屬性,價格只是影響藝術品供求的重要因素之壹,而不是唯壹因素。藝術使用價值的好壞對藝術供求有重要影響。社會潮流、時尚因素、廣告和審美習慣都會影響藝術品的供求關系。
壹般來說,收入越高的消費群體,用於藝術品消費的支出越大;藝術品的價格越適合消費者的購買力水平,需求越大;價格超過了人們的購買力水平。價格越貴,需求越小。消費群體受教育程度越高,需求越大;藝術修養越高,需求越迫切;藝術偏好越強,對需求越癡迷;藝術品位越高,需求越理性。閑暇時間多的消費群體,有更多的時間滿足藝術需求。藝術信息和藝術傳播條件更好的消費群體,對藝術需求的視野更開闊,選擇更廣泛,針對性更強;藝術設施設備越完善,藝術氛圍越濃厚,需求的滿足度就越高。藝術教育越發達,具有潛在藝術需求和潛在藝術供給能力的藝術人才越容易脫穎而出。社會越尊重藝術勞動、藝術創作的才能和成果,滿足全體公民藝術需求的潛在供給能力就越大。與外國的藝術交流越多,就越能擴大和滿足外國對中國藝術產品和服務的需求。當然,因為交流是雙向的,國外的藝術品進口越多,就越會抑制國內對國內藝術品的需求,這是同壹個問題的兩面。
近日,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發布了2010藝術市場年度報告。報告顯示,201694億元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整體規模繼續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年增長率為41%,較2007年1561億元的峰值有了歷史性突破。其中,原創藝術品和古董藝術品交易總額為989億元,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3%,首次超過英國,升至全球第二。其中,美術作品(包括繪畫、裝置、雕塑、素描、攝影和版畫)拍賣收入達204億元,同比增長16%,以33%的全球份額首次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壹。
據預測,未來十年中國GDP年均增長7%,以3%的年通脹率計算,十年後中國經濟規模將達到80萬億。按照壹個國家的金融資產與GDP之比,十年後中國的金融資產規模應該是320萬億人民幣。2005年,世界老牌商業銀行巴克萊銀行根據各種資產的長期歷史投資收益得出結論:全世界的機構投資者和富人應該將5%-10%的資產配置到藝術品上,這樣的資產配置比例意味著2020年中國將有16-32萬億的藝術品資產潛在需求。如果到那個時候,我們市場的發展能夠滿足16萬億的25%,也就是說2020年中國藝術品市場規模將達到4萬億人民幣。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年交易額只有500億人民幣。即使中國藝術品壹級市場即拍賣市場的交易量在10年間可以增長20倍,仍然會有3萬億的缺口。這種差距就是藝術資本化的發展空間。按照每年5%的上市發行量和5%的發行費計算,保薦公司每年可以帶來75億的發行收入。此外,按照1%的資產管理率保守估計,總量4萬億的藝術品資產市場每年可帶來400億的資產管理收入。這475億的收入意味著年薪10萬的40萬個工作崗位,每年可以增加10%以上,也就是新增4萬多個工作崗位。這將為我們每年約35萬藝術學科的本科和專科畢業生提供良好的就業機會。正如證券市場的發展催生了會計和律師兩大行業壹樣,藝術品資產市場也必然會在中國建立藝術品評估和確權兩大行業。
但由於壹些地方交易所存在藝術品細分的問題,也引發了壹些社會質疑。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市場剛剛起步,所以對市場的監管在相當程度上是缺乏的。我認為可以考慮以下幾點:第壹,市場混亂、價格暴漲的現象是市場發展初期就應該存在的現象。其根源壹方面是市場容量太小,另壹方面是市場流動性太大。我們應該看到,在中國證券市場的早期,其實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其次,建議借鑒中國證券市場的早期發展經驗。我們在成立地方文化交易所的時候,有關部門可以成立文化藝術市場聯合辦公室,文化部、宣傳部、文物局、證監會共同監管市場。
第三,在發展中堅持規範,而不是早期求全責備,把門檻設得太高。“水清則無魚”,市場可能會在過度監管中窒息。二是以市場化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充分利用市場自身高效配置資源的能力。第三,可以讓各地嘗試不同的發展模式,通過實踐實現優勝劣汰,產生成功的發展模式。另外,從交易所的角度來說,也要註意自律和風險防範。在這壹點上,現在已經有幾家交易所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大家都采取了壹定的防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