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興於唐而盛於宋,溯本求源,世界的茶名,讀音和飲茶方法,都源自中國。日本茶道遵循的是我國宋元時期混用的末茶點服和葉茶泡飲法,“壹期壹會”更是日本茶道心流與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演茶道的人會在心裏懷著“難得壹面,世當珍惜”的心情來誠心禮遇面前每壹位來品茶的客人。人的壹生中可能只能夠和對方見面壹次,因而要以最好的方式對待對方,進而思考人生的離合、相聚的歡娛,使參與者的精神境界接受壹次洗禮,達到冥想中的涅槃。我想,珍惜每個瞬間的機緣,並為人生中可能僅有的壹次相會,付出全部的心力,這並不是壹件太困難的事情,實在不必如此蒼涼寂寥;若因漫不經心輕忽了眼前所有,那才是比擦身而過更為深刻的遺憾。
中國茶道則完全不同,中國人講究“和靜怡真”,以清為美,氣氛輕松活潑。或品茗論道,示憂國憂民之高尚;或以六藝助茶,添茶藝之清新;或以茶諷世喻理,顯儒士之清傲;或以茶會友,表文人脫俗之情誼。品茶、清談、賞花、讀月、撫琴、吟詩、聯句、玩石、焚香、弈棋、鑒賞古董字畫,好不風流。品茶,是特殊的生活藝術享受,有豐富的內涵和對美的追求。品茶之道,除觀賞泡茶技藝外,還包括品賞茶的外形,湯色,香氣,滋味,領略茶的風韻及欣賞品茶環境,鑒賞茶具設施等方面。
品茶環境追求壹個“幽”字,幽靜雅致的環境,是品茶的最佳選擇。有的茶藝館追求典雅別致,有的茶藝館主張返璞歸真,無論如何布置陳列,基本都是境幽室雅,寧靜和諧,令人流連忘返。茶具精美,與好茶,好水,珠聯璧合,為飲茶愛好者所追求。品茶器具大都兼顧實用性和藝術性,不僅要質地精良,有益於茶湯色,香,味的表現,而且要造型美觀,配搭相宜,茶,水,器三美兼備,再加上泡茶技藝的配合,品啜欣賞,更增情趣。品茶賞器,人生樂事。宋代詩人梅堯臣曾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的絕唱。習茶品茗者,若有點壺藝知識,具備壹定的藝術鑒賞能力,壹定會觀之賞心悅目,品茗時更加心曠神怡。
在品賞時,先聞茶香,應做深吸氣狀,整個鼻腔的感覺神經可以辨別香味的高低和不同的香型;然後觀看茶湯色澤;最後嘗味,小口啜飲,使茶湯從舌尖兩側再到舌根,以辨綠茶的鮮爽,紅茶的濃甘,同時也可在嘗味時再體會壹下茶的香氣。
江南茶區適宜生產綠茶,青茶,花茶和名特茶,也生產紅茶,磚茶。如西湖龍井,黃山毛峰,洞庭碧螺春,顧渚紫筍,祁門紅茶,安化黑茶等。上海古屬吳越,江浙壹帶飲茶習俗均在上海流行,如新春時節盛行的“元寶茶”,婚嫁喜事的“紅糖茶”,甚至青浦地區市郊鄉民遺存的“阿婆茶”。下面著重介紹江浙地區常飲茶葉的品飲方法。
壹般“先觀色(形),後聞香,再啜飲。”龍井茶在沖泡時即可透過清澈明亮的茶湯,觀賞茶葉在杯中的沈浮,舒展和最終顆顆成朵而又各不相同的茶芽美姿;進而還可以察看龍井湯汁的浸出,滲透和湯色的顯現。當端起茶杯時,不可急於飲茶,應先聞其香,這時,隨著湯面的微霧冉冉升起,頓覺清香撲鼻,清心怡神;然後,呷上壹口,含在口中,邊吸氣邊使茶湯從舌尖沿舌頭兩側來回旋轉,反復數次,從中充分體察茶葉的滋味;然後緩緩咽下,頓覺清新之感,如此往復品嘗,不斷回味追憶,自然產生飄飄欲仙的感覺。
都勻毛尖壹投入水,葉身紛紛下沈,並由曲而伸展,仿佛綻苞吐翠,春染杯底。待幹茶吸水伸展,再沿杯壁註入適溫的水幾乎至滿。此時茶葉或徘徊飄舞,或遊移於沈浮之間,別具茶趣。觀之湯色碧綠似玉,聞之清香撲鼻,飲之舌根含香,回味無窮。真是“雪芽芬芳都勻生,不亞龍井碧螺春,飲罷浮花清鮮味,心曠神怡似神仙”!
因采用上投法沖泡,所以當碧螺春輕撒入杯時,瞬時間“白雲翻滾,雪花飛舞”,清香襲人,旋即茶葉沈底。茶在杯中,觀其行,可欣賞到猶如雪浪噴珠,春染杯底,綠滿晶宮的三種奇觀。飲其味,頭酌色淡,幽香,鮮雅;二酌翠綠,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貴如真,宛如藝術品,不可多得。
黃山毛峰茶沖泡後,湯色杏黃清澈,香氣清鮮高長,芽葉豎直懸浮湯中,繼之徐徐下沈而立,宛如春蘭待放,啜上壹口,滋味醇厚甘爽,緩慢吞咽,縷縷茶香,裊裊入鼻,讓人有沁人心脾之感。
花茶品飲重在尋味探香。沖泡前,可以欣賞花茶的外觀形狀,聞幹茶的香氣。沖泡後,聞香賞茶湯,看茶葉在水中飄舞、沈浮,然後啜飲。品飲時,讓茶湯在口中稍事停留,以口吸氣與鼻呼氣相結合的方式,使茶湯在舌面上來回往返流動,充分與味蕾接觸,如此壹兩次,再徐徐咽下,即會感受到頰齒留香,精神愉悅。壹飲後,茶碗中留下1/3茶湯,續水兩次,再三次,高檔的花茶可以沖七八次水仍有余香。壹般花茶的品飲只要抓住聞香和品香就可以了。
總的來說,品飲能從聞香,觀色,品味,三個方面品嘗欣賞,足矣。
聞香,就是嗅聞茶湯散發出來的香氣,好茶的香氣自然純真,聞之沁人心脾,令人陶醉。不同茶葉又具有不同香氣,泡成茶湯後,會出現嫩香、清香、花香、花果香、熟果香、蜜香等,仔細辨認,趣味無窮。
觀色,主要是觀察茶湯顏色和茶葉形態。沖泡後,茶葉幾乎恢復自然狀態,湯色也由淺轉深,晶瑩澄清。各類茶葉,各具特色。茶葉的形狀也是千差萬別,特別是壹些名優綠茶,嫩度高,加工考究,芽葉成朵,在碧綠的茶湯中徐徐伸展,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令人悅目。有的芽頭肥壯,芽葉在水中上下沈浮,最後簇立杯底,猶如槍戟林立,使人好似回歸茶林,重沐茶香春光。
品味,壹般在聞香、觀色之後,就可以品嘗茶湯滋味了。與茶的香氣壹樣,茶的滋味也是非常復雜多樣的。不管何種茶葉泡出來的茶湯,初入口時,都有或濃或淡的苦澀味,但咽下之後,很快就口裏回甘,韻味無窮。茶湯入口之後,舌面上的味蕾收到各種呈味物質的刺激而產生興奮波,經由神經傳導到中樞神經,經大腦綜合分析後產生不同的滋味感。
年紀小的時候也喜歡鬥茶,三五知己,各取所藏好茶,輪流品嘗,決出名次,以分高下,此謂之“茗戰”。“鳳凰三點頭”壹定要由低向高反復拉動三次,水流連續不斷,並且壹次比壹次高,恰好註入所需要的用水量,壹分不多壹分不少。也曾模仿唐代陸羽《茶經》的煮茶法,感受那個比屋之飲,殆成風俗的盛世大唐。
炙茶,烤炙茶餅,炙熱均勻,內外烤透。
末之。烤好的餅茶以紙囊儲之,然後用碾茶器碾成細小顆粒狀,要求所碾茶末不粗不細。
取火,以炭為上,次用勁薪。
選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燒水,壹沸,沸如魚目,微有聲;二沸,緣邊如湧泉連珠;三沸,騰波鼓浪;再煮,則水老不可食也。
煮茶,出水壹瓢以竹夾環擊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有傾,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
酌茶。第壹 次煮開的水,棄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雲母,舀出的第壹道水,謂之雋永。或留熟盂以儲之,以備育華救沸之用;以後舀出來的第壹、二、三碗,味道差些;第四、五碗之外,非渴甚莫之飲。酌茶時,應令沫餑均勻,以保持各碗茶味相同。煮水壹升,酌分五碗,乘熱連飲之。壹則茶沫,只煮三碗,才能使茶湯鮮美馨香;其次是五碗,至多不能超五碗。
中國民間有句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藏族的酥油茶和西部遊牧地區的緊壓茶,多強調生活實用的壹面;雲南白族的“三道茶”,以茶示禮,把人生先苦後甜,體察人生的哲理溶於茶的泡飲之中;客來敬茶,茶館以茶會友和茶會茶宴更是兼具現代社會的社交功能。 對我而言,茶藝的高明已不再是昂貴與繁復,而是因地制宜的巧妙匠心與為對方量身定制的同理心。月下獨酌,有幸看到月亮的倒影投入盛滿茶水的茶盤,茶水中的月光與茶盤宛若渾然天成就是茶道之美。茶藝本就可俗可雅,可濃可淡,可簡可繁,可飲可食,可賓可主,可有可無,可入藥可消遣,可隨意可堅持。天地山川之氣,精行儉德之人,諸般藝事之功,都是美好的事物。
最後,請在這壹刻,用手中的這杯茶來享受生命中的片刻歡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