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中都遺址位於河北省張北縣饅頭營鄉,由元世祖忽必烈的孫子元武宗海山始建於1307年,與當時的元大都、元上都齊名,***稱“元朝三大都城”。
元中都遺址保存完好,布局清晰,為研究我國封建時代晚期都城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依據。
1307年,元朝的第二任皇帝成宗鐵穆耳去世,由於成宗皇帝沒有兒子,他的兩個侄兒海山和愛育黎拔力八達都有可能繼承皇位。
愛育黎拔力八達因身居帝國的權力中心大都,在母親的支持下搶先宣布登基。而海山早在10年前就被成宗皇帝封為宗王,派到漠北鎮守帝國的北疆。那時,海山年僅17歲。
在鎮守漠北的10年間,海山從壹位少年成長為傑出的軍事將領,為保衛元帝國的疆土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當他聽說弟弟在大都搶先登上了皇位,自然心中不服,於是海山統領三路大軍從漠北返回上都。迫於哥哥的軍事壓力,愛育黎拔力八達將皇位又拱手讓給了海山。
武宗海山奪取了皇位以後,為了避開大都和上都遺老遺少們的掣肘,以及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的勢力範圍,盡快樹立自己的權威,他做的第壹件大事就是修建中都城。
此外,武宗海山17歲以宗王的身份鎮守漠北,時間長達10年。軍旅生涯和殘酷的戰爭,練就了他堅毅頑強、獨斷專行的性格。他崇尚武力,具有強烈的創業激情,對先祖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赫赫威名更是尊崇有加。
據史書《皇帝尊號玉冊文》說:武宗由上都到達隆興,也就是今天的張北縣,“徘徊太祖龍旗九斿,剪金於斯,肇基帝業,為城中都。”意思是說,武宗海山到達隆興以後,在太祖成吉思汗龍旗飄過的地方徘徊,想到先祖在這裏以區區80000精銳,大破金朝40萬大軍的歷史壯舉,他決定在這裏開始他的帝業,為此建成中都。
1307年,海山在上都開平城繼位,這位年僅27歲的皇帝登基才10天,就下令修建中都城。為了完成這壹宏偉藍圖,還專門成立了領導中都宮闕建設的行工部。
1308年,武宗不顧壩上地區天寒地凍,命令樞密院急調18500名六衛親軍,開赴旺兀察都作為建都工役。同時,又從上都侍衛親軍中抽調3000人參與中都建設。除軍隊之外還有大量的工匠、民夫、義工,建造中都的隊伍無疑是相當龐大的,由此可見武宗建設中都的決心。
在設立中都留守司兼開寧路都總管府後,又增置了虎賁司、光祿司、銀冶提舉司及中都萬億庫等官署,成為“蒙元四都”之壹。
至1311年,武宗去世,仁宗“罷城中都”後,元中都仍作為元朝的行宮來使用,後任英宗、泰宗、文宗和順帝等多位皇帝曾到此巡幸、議政和作佛事。
1358年,紅巾軍燒毀中都宮闕,使其成為廢址。
元中都遺址位於張北縣城北處。南離元大都即北京265千米,北距元上都遺址195千米。
元中都遺址由宮城、皇城、郭城呈回字形相套,是我國傳統都城“三重城”建制。
宮城平面呈長方形,城垣保存完整,城墻高出地面3至4米,墻基寬約15米,四角存有方形夯土角臺,邊長6至7米。城墻四面各有壹缺口,經探明,就是原來的四個城門。內城南門為3個門道,兩側還可能有闕臺。
宮城內***發現建築基址27處,其中位於宮城中心的高臺基址,基址裸露,可見柱礎。
高臺基址是宮殿群主體建築,正好位於宮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基址為中心的主體宮殿群位於宮城的中北部。
作為正殿的壹座宮殿基址居於宮城的中心位置,平面呈“工”字形,有排列整齊的柱礎石,地表有琉璃瓦當、滴水和花磚等建築構件。
宮殿臺基分為上下兩層,總體高出地面約2.8米,周圍用青磚包砌。上層基面為宮殿的主體部分,下層基面為宮殿的回廊部分,在臺基的周圍壹***有7條上殿通道。
柱廊兩旁各有壹條上殿通道,這兩條通道和宮城的東門和西門正對。在前殿的南側***有三條上殿通道,中間是禦道,兩邊是文武大臣上殿的通道。
元中都“工”字大殿的發現,在我國考古史上是獨壹無二的,這對於研究我國宮廷建築的演變和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的融合,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宮城西南角為角樓基礎,宮墻南城門發現了三道門,地面為青石鋪面,門框及頂部為過梁式磚木結構,其上應為闕臺類建築。
這裏發現了大量的琉璃構件,有塑龍琉璃殘塊、浮雕牡丹花,還有筒瓦、瓦當、滴水、鳳鳥、仙人,以及大殿屋脊上華麗的裝飾殘件等,藝術造型寫實逼真,栩栩如生,表現了大元帝國工匠們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厚的造型藝術功底。
最重要的是這些琉璃構件的3個拐角都出來了,就是三出闕。三出闕是指宮廷建築基座拐角處的形制,從拐角處向外經過3次縮折與墻體相連,顯得基座寬闊、厚重、穩固、霸氣,它代表了我國古代建築的最高規格。
元中都發現了大批石、陶、木、磚雕等建築構件及銅、鐵、骨器。特別是前殿東步道南側的磚雕象眼,堪稱稀世瑰寶。
在臺基的四圍,有70多個漢白玉螭首,其中的壹個漢白玉角部螭首和9個9沿螭首雕刻細膩,造型完美,極盡絕詣,都是元代雕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工”字形中心大殿和“三觀兩闕三門道”梁柱結構的南門,以及奇特的“三出闕”角樓,都體現了元代建築的特色風格。
皇城套在內城之外,城垣呈土壟狀,東西長770米,南北寬930米。皇城城墻距宮城城墻東、北、西、三面與宮城城墻間距120米,南部兩墻相距210米,墻高出地表壹米左右面積約80萬平方米。
元中都的創建,徹底改變了壩上地區的歷史地位,將有史以來中原王朝的北方疆界,變成了元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族融合的中心,這是壹次歷史性的跨越。
它標誌著歷代中原王朝傾舉國之力修築的萬裏長城,第壹次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使草原文明與農業文明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了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