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在山東濟南東龍山鎮城子埡,考古人員被壹些碎陶片驚呆了,這些碎陶片“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1934年,山東日照西城鎮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黑陶,其中就有“蛋殼黑陶杯”。
四千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制作出如此精美的陶器的?黑色。這和輪胎制作的“泥”有關。山東地處黃河中下遊,形成大面積沖積平原。當地深層土壤細而粘,燒制後容易變成均勻的黑色,為制作黑陶提供了極好的原料。我們的祖先還掌握了壹種高超的燒制陶器的技術,就是在燒制過程中把火熄滅,用煙霧填充封閉的窯腔,使煙霧中的碳粒滲入陶胚。
明亮。這主要是打磨的結果。拋光時,是同方向進行的。時間久了,泥胎裏的雲母、應時等反光物質的顆粒整齊的排列成同壹方向的隊列,燈光照在上面,特別亮。當然,“明如鏡”只是壹種誇張。
瘦。起初,陶胎是用薄泥條制成的。龍山文化時期,出現了壹種新的工具——陶輪。把粘土放在陶輪上,隨著陶輪的旋轉而拉伸,就很容易制作出形狀規則、壁厚均勻的陶器。但即便如此,要薄到0.2 mm,現代人也覺得力不從心。
很難。這和燒成溫度有關,要達到1000℃。
總結:人們把具有這四個特點的黑陶稱為“蛋殼陶”,“蛋殼黑陶杯”就是其代表作。如上圖所示,造型精美,上面是開口的小杯,中間雕有圓孔的圓柱形手柄,下面是蓋盆底座,整體纖細美觀,高貴典雅。多用於盛水或酒,但這種器皿頭重腳輕,只在大型墓葬中出土,說明它很可能不是壹種生活用品,而是壹種身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