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戰爭還是風沙,都可以遲滯張掖前進的腳步,但無法讓她真正停下來。
張掖最得天獨厚的還是地理位置。壹旦戰事消弭,張掖就迅速化身絲綢之路上的重鎮。糧食、絲綢、玉石、瓜果、瓷器沿著絲綢之路不停地往來運輸。直到今天,張掖仍然是通往新疆及更遠的中亞的公路、鐵路交通的必經之地。
張掖的地標鐘鼓樓的四面,各自懸掛著牌匾,分別是東:金城春雨;西:玉關曉月;南:祁連積雪;北:居延古牧。四方迥異的風景,讓張掖成為交流與融合的溫床。張騫、玄奘、馬可波羅等等中外交流史上的標誌性人物都曾經到過張掖。
融合的痕跡也體現在張掖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這裏自古是西北的佛教中心之壹,馬蹄寺石窟群始開鑿於五胡十六國時期,規模之大,在擁有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的甘肅省也能位居前列。
張掖人身上有農耕民族的安逸知足,也有馬背民族的豪爽。他們愛吃羊肉,也嗜面如命,張掖人的餐桌就是農耕與遊牧交流的產物。更何況,小麥也是由西域傳進來的外國作物。
張掖在開放與融合中不斷變遷,壹點壹點成為今天的模樣。這是座不大的城市,肩負過安危系於壹身的重大使命,也經歷過落後的局面。如今,這座古城依舊“張國臂掖”,只不過不是為了阻擋,而是為了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