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在臺灣,我對所謂的琴、棋、書、畫壹竅不通。來到紐約後,從壹卷錄音帶中聽到了古琴的聲音,真是太美了!它深深吸引我,像多年不見的老友,似熟悉,又陌生。”
袁中平先是著迷於古琴的聲音,然後開始著魔似的研究古琴的歷史。他說以前在臺灣,從沒想到要“尋根”;反而來到紐約這個世界舞臺,才特別渴望尋覓自己的文化源頭和構築精神家園。
聽說波士頓哈佛大學的燕京圖書館,收藏了頗多中國古代圖書,他專程從紐約赴哈佛尋覓琴譜。令他驚喜的是,燕京圖書館館藏的古琴琴譜還真不少,他要求復印,好不容易經館方同意,影印了松風閣、枯木禪等兩大箱琴譜,高高興興運回紐約。
雖然有了琴譜,卻還沒有琴,他以譜中所載指法壹勾壹抹慢慢練習。琴譜中沒有記載節奏、拍子及速度的符號,必須以演奏者的修養和器度,在復雜的指法中安排解釋不同的琴曲,顯各人情誌。“因此,彈奏古琴,有奇趣又極難表現。可以說古琴不僅是個樂器而已,更是個道器。”
意外獲名琴清明作齋號
第壹張古琴,竟是琴家徐文鏡修過的明代古琴,龍鳳之象,古人之形,造型古樸,音色純凈幽雅。他清楚記得當天正值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在毛毛細雨中,他去甘乃迪國際機場接同學飛機,於是以“清明”兩字為他的齋號。另壹層意義則是為了紀念他的父親。袁中平出國前夕,戎馬壹生的儒將父親贈他八字“清明在躬,誌氣如神”。
“那段日子以譜為師,壹點壹滴的摸索,夜裏甚至抱琴在床,撥弦而眠,貼耳傾聽,琴身中傳來像遙遠的山谷中才有的松濤聲,自有壹個天地世界。但是,真正深遠博大的古琴世界,還未入門。”袁中平決定尋訪名師,輾轉打聽到臺灣有位古琴家孫毓芹,便拜在他門下。
孫毓芹修習禪宗多年,琴風蒼勁。壹天,孫毓芹播放壹卷古琴演奏錄音帶作教材,內有古琴大師吳兆基彈奏的“梅花三弄”。“孫公對我說,吳師此曲節奏特殊,風格迥異,得意於音外。”從孫毓芹口中,袁中平第壹次得知吳兆基的名字。1987年臺灣解嚴開放大陸探親,
因久仰吳兆基大名,加上從小父親就向他們兄弟灌輸祖國神州的觀念,希望不要數典忘祖。人在紐約的袁中平,沒有知會父親,憑著壹股熱情和沖動,第壹站飛到中國上海,希望覓得名師指點練琴。
壹代宗師吳兆基,自幼得其父親、儒派琴家吳蘭蓀傳授。及長,因參與怡園琴會,得拜集各派之長的古琴大家吳浸陽為師,並得太極名家秘傳,創出太極拳、氣功及道家思想合而為壹的特殊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