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含銅也含鐵。戰國時期由於鑄造工藝不發達的緣故,會在銅中摻入少量鐵以增強刀幣的硬度。
參考資料:
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的燕國、齊國、趙國、中山國所通行的刀類貨幣。其種類有:壹、燕國的明字刀、尖首刀、針首刀;二、齊國的三字刀(齊法化刀)、四字刀(齊之法化刀)、五字刀(安陽之法化和即默之法化刀)、六字刀(齊建邦 之法化刀)、還有齊明刀、博山刀等;三、趙國的甘丹刀、白人刀、白人化刀、白化刀、王化刀等;四、中山國的城白直刀和白人直刀等。五、王莽新朝所鑄造的錢幣中有金錯刀。
刀幣類型:“刀幣”正式稱謂是“刀化(貨)刀幣”,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環四個部分組成。刀之緣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說凹背凸刃,刀首近於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兩個長方形,刀環呈圓形,這幾種幾何形體巧妙地組合在壹起形成了壹種平穩周正、豐滿、圓潤的形象美和和諧美。據實際測量,刀環的直徑與刀首的長度是1:7.5,恰好是人的頭部與身高的比例。而整個“刀幣”的長度(壹般為18厘米左右)又幾乎是人手的長度,如果將6枚刀幣首尾相接,可組成壹個圓環,這就是《周禮?考工記》中所說的“築氏為削,長尺博寸,合六面成規”。這些精確的設計和巧妙的構想,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充分體現。以後隨著齊國疆土的擴大和與鄰國交戰,齊國的刀幣流通範圍逐漸擴大到燕、趙地區。此時的刀幣因為鑄地不同、形體各異而形成了“齊刀”、“燕刀”、“趙刀”三大系列。
歷史價值:珍稀古錢幣是貨幣歷史的實物,更是歷史的見證。因此在收藏前有必要弄清它在歷史上的地位。如“成都交子”和在呼和浩特市發現的“十文中統元寶交鈔”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紙幣,被學術界視為無價之寶;吉林的“廣平銀幣”被認為是我國第壹枚機制幣;1985年8月在黑龍江阿城縣出土的“承安寶貨”為我國“壹兩半計數白銀幣”的罕品。短命政權的錢幣收藏價值也很高。短命王朝或農民起義時的鑄幣,流通時間短,發行量少,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如“靖康通寶”、“靖康元寶”是宋欽宗時期鑄造的,他在位16個月就被擄往北方。因此,“靖康”錢鑄量很少,“靖康通寶”更為罕見,屬國家壹級文物。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後鑄有“永昌通寶”,此錢幣鑄量少,且流通時間極短,存世稀少,因而很珍貴。還有壹種被稱為“羅漢錢”的錢幣也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康熙帝在西藏平叛時,因軍餉不足向當地喇嘛借了銅佛和18尊金羅漢,銅金***熔鑄成錢幣,當時在錢幣正面印有標誌,即“康熙通寶”的“熙”字少壹豎,以便日後識別收回,因錢是熔金羅漢所鑄,民間稱其為羅漢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