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中國的貨幣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才能,創造出自成體系、光彩奪目、獨具特色的東方貨幣文化。
根據中國的歷史文獻和大量的考古資料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由於原始農業的產生和發展,開始出現了“物物交換”的現象。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價值形態的漸次演變,出現了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在漫長地交換過程中,於諸多的交換物中間逐步篩選出與交換相適應的貨幣形態。
到夏、商時代,出現了中國最早的貨幣——貝,為以後的貨幣文化開創了先河。在殷商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中都有記載,特別是出土大量銅仿貝、包金貝,證明我國在殷商時期已進入金屬鑄幣階段。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急劇變化的時代,同時也是中國貨幣經濟訊速發展的時代,西周晚期,隨著領主經濟的動搖,出現了獨立的商業資本,在貨幣經濟發展與金屬鑄幣流通範圍上亦相應擴大,由於不同的生產方式,產生了不同的貨幣形態,形成了不同的流通區域。
北方的周、鄭、晉、衛以農業為主並產生了由農具镈劃演變而來的布幣區,濱海的以漁牧業為主並由漁獵工具削演變而來的刀幣區;南方以楚國為主沿襲貝幣形制的蟻鼻錢區;此後,由於手工業的發燕尾服,並由手工業的工具紡輪演變而來的圜錢體系在周、韓、魏、趙、秦、齊、燕廣大地區鑄造和流通。
由於商業的進壹步發展,各地區的商品交換逐步擴大,原來不同形制的貨幣流通範圍亦逐步被突破,燕、趙則成為刀、布並行區。圓錢分東方系和西方系,東方系圓錢的特征為圓錢方孔,以“化”為貨幣單位;西方系圓錢的特征是由圓錢圓孔到圓錢方孔,以釿、兩為貨幣單位。
秦始皇兼並六國後,悉刻六國貨幣,將圓錢方也的“半兩”錢推行全國,成為全國統壹的法定鑄幣形式。此後兩千多年的我國貨幣,基本上皆 沿襲此種形制。
漢承秦制,仍鑄行“半兩”錢,呂後鑄八銖半兩,繼而更鑄“五分錢”,由於減重現象愈演愈列,文商時鑄行四銖半兩錢,直到武商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更鑄五銖錢。由於五銖錢更能適應商品交換的需要,成為中國鑄行時間最長的貨幣,歷經西漢、江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諸朝代,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才由銖、兩貨幣改為按數計算的通寶制,五銖錢先後行用了700多年之久。
有隋,唐始,由於鑄造技術由模鑄法改進為母錢翻砂鑄法,此後宋、遼、金、元、明、清皆沿襲此法。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加之歷代上幾次大的政治動亂,封建割據政權幾經更叠,各自為政,私鑄、盜鑄錢之幾屢禁不止,致使中國錢幣從形制、版別、大小、數量及幣村等方面形成的多樣化和貨幣流通範圍的區域性特點。
由於中國貨幣文化歷史悠久,對東方貨幣文化亦有較大的影響,尤其鄰近的國家和地區,諸如朝鮮、越南、日本、琉球、爪哇及東南亞地區,不僅鑄造自己的漢文錢,還仿鑄中國歷史的某些年號錢,並且從形制、幣材等方面亦與中國錢幣雷同。這樣就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東方貨幣文化體系。
以歷史古錢幣為內涵的中國貨幣文化,它不僅反映出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狀況及鑄造技術進程,從以錢文為主的古錢幣,還反映出中國文字和書法藝術的發展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