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年香爐是燒香的習俗,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通常,人們為了禮儀熏香衣服。更多的時候,古代文人喜歡在讀書寫字的書房裏點上壹柱香,營造出“茶香加夜讀”的意境。
宣德用這批紫銅開爐三年鑄造了三千個香爐,從此不再生產。這些宣德爐藏在禁宮裏,常人只知其名不見其形。歷經數百年風風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鑄造的青銅香爐極為罕見。為了牟取暴利,從明代宣德時期到民國時期,古董商從未停止仿制宣德爐。就在宣德爐停止制造後,壹些負責“鑄造事務”的官員,把原來的鑄造爐工匠叫來,按照宣德爐的圖紙和工藝流程仿制。
這些精心鑄造的仿制品,可以和真的相提並論,專家也分辨不出來。至今國內各大博物館收藏的宣德爐很多,沒有壹件能被眾多鑒定家認定為真宣德爐。鑒別真假宣德爐,成了中國考古的“懸案”之壹。
清順治田沖的耳鼎爐是最好的產品之壹。7年前,此爐創下654.38+0.66萬元的拍賣價。其形制規整,其包漿鮮艷,其色澤淡雅,底部部落“清順治辛醜錢贈佛”。此爐曾是著名收藏家李慶章收藏的眾多青銅爐中的傑作,他稱之為“極品爐”,“獨壹無二,視平爐為尤物”。估計這個爐子的成交價會超過1000萬。
在收藏熱潮中,人們註重藝術品的投資功能,但對藏品的流動性認識不足。藝術品不僅要買,還要賣,讓收藏者從中受益,這也是收藏價值的體現。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隨著藝術品收藏市場的擴大,普通人接觸收藏的途徑越來越多,“買”的渠道也越來越多。但是,到了賣藏品的時候,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了。收藏者會發現很難“意識到”自己小心翼翼買下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