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黃、艾葉、熏草等。,而且它們的功能在古代就被神化了,就像《神書》裏哪咤的紅肚皮壹樣,有除惡務盡的功效。
在端午節的所有習俗中,沒有什麽比制作和佩戴香囊更美麗和溫暖的了。以前醫藥水平不發達的時候,人們把具有殺菌作用的雄黃、艾草、菖蒲磨成粉末,用布包起來放在胸前,夏天用它散發的氣味來驅蚊。同時,做香包是女紅的事,很多女生都是為了對的人做的。
端午節佩戴香包習俗的演變
五月通常被稱為毒月。據地方誌記載,農歷五月初五也叫中天節,有制作各種東西辟邪的習俗。荊楚舊事時也有記載,端午節時將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狀,或剪布做成小老虎,以避開壹些有毒的東西。此外,在上述習俗中還記載了在孩子的手臂上系五色線可以使他長壽。
慢慢地,這兩種習俗逐漸合二為壹,演變成壹個裝著艾草、雄黃和檀香粉以及混合香料的小布袋,供孩子們懸掛,防止毒蟲的侵擾,具有避邪避邪的作用,成為救命和吉祥的象征。因此香囊的地位是確定的。
端午節佩戴香包的原因
孩子們在端午節佩戴香囊,不僅有辟邪驅邪的意思,還有用頭點綴的風格。香囊內含朱砂、雄黃、香藥,用絹布包裹,香氣四溢,再用五色絲線系成壹條繩,做成壹串形狀各異,各種精致,引人註目。
香包,也叫香囊、香包、錢包等。,是用彩色絲線或破布制成的。裝有香料(由中草藥制成,如白芷、川芎、黃芩、排草、山奈、甘松、山奈),佩戴在胸前,氣味芳香。陳仕良《歲時廣記》引用《歲時雜記》說“端午以紅白兩色,如壹袋,彩線貫穿,狀如壹花。”而另壹種“貽貝粉鈴”:“第五日,貽貝粉放於帛中,以棉飾之,若數珠。讓孩子拿去吸汗。”
古語雲:“端午物件:百索、艾草、銀樣鼓、畫得漂亮的扇子、香噴噴的糖果、粽子等等”。
佩戴香囊辟邪瘟疫,點綴內頭。香囊內含朱砂、雄黃、香藥,用絲綢包裹,用五色絲線系住。香囊中使用的中草藥能散發出天然的香味,屬於中醫理論中的五香範疇,具有開竅醒神、祛濕健脾、祛穢怡神的功效。
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這些藥物因含有大量揮發油而具有芳香氣味,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
端午節傳統香包裏的香料可以預防感冒、手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