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來,* * *發現大中型煤田50多個,累計探明煤炭資源儲量200多億噸,為建設東北地區雞西、鶴崗、雙鴨山、七臺河、依蘭、伊敏、大雁等重要現代化煤炭城市奠定了基礎。同時,為20多個市縣提供了數十種中小型煤炭資源。
高聳的井架,拔地而起的煤城,凝結著煤田地質勘探者的智慧和汗水,鐫刻著他們的奉獻和功德。
50年來,共提交地質報告300多份,多份報告獲得國家儲委、省儲委和中國煤炭地質局的獎勵。完成地質科研成果100多項,其中24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20世紀50年代,完成了雞西城子河、鶴崗興安臺、雙鴨山四方臺、七臺河新建等20多個井田的精細地質勘探。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完成了雞西東海、七臺河新興、雙鴨山七星、鶴崗南山、依蘭達連河等20多個井田的精細地質勘探。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完成了雙鴨山東榮、雞西榮華、七臺河鐵東、龍湖的地質勘探任務。
20世紀50年代初,108勘探隊發現了勃利煤田,拉開了黑龍江省焦煤基地勘探開發的序幕,由此誕生了壹座新興的煤城——七臺河,並逐步發展成為全國三大焦煤生產基地之壹。
20世紀60年代,伊敏煤田被發現,1973年,國家計委和燃料化學工業部批準召開了轟轟烈烈的伊敏煤田代表大會。109勘探隊、110勘探隊、物探測量隊1300余人參戰。煤炭資源探明儲量56億噸。在此基礎上,中國第壹家大型煤電合資企業伊敏誕生了。
70年代發現東榮煤田,1980年黑龍江省委決定成立東榮戰役指揮部。在40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上,集中了物探、鉆探、測量等1000多人,開鉆48臺鉆機,探明煤炭儲量23億噸,為雙鴨山礦務局的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經過50年的發展壯大,老舊的千米鉆機已被壹系列國產金剛石鉆進和繩索取心工藝所取代,目前鉆井深度已達2500米。現代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取代了傳統的塔尺和經緯儀。先進的計算機圖形繪制系統的使用,使得以前的曲線筆和打印機成為歷史。
技術革新和設備更新也在迅速發展。煤田測井從20世紀50年代的模擬電法測井發展到核、電、聲、磁的數字測井。地面地球物理地震儀從光點和模擬磁帶發展到數字地震儀,現在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字地震采集系統。在地球物理方法方面,在全國煤田地質勘探行業率先開展了三維地震勘探方法的實驗研究,成果獲煤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已在煤田地質勘探行業廣泛應用。
五十年的發展使黑龍江省煤田地質局成為國內同行業中裝備和技術力量雄厚的大型煤田地質勘探隊伍。現有員工5400余人,高中級專業技術人員1568人。總資產1.5億元。隸屬於108勘探隊、110勘探隊、2004勘探隊、物探隊、勘察設計院、試驗研究中心、東煤大廈樁基公司等11縣級單位,分布在哈爾濱、雞西、雙鴨山、七臺河市。
50年來,培養了壹大批先進集體和各專業的優秀人才。1991108勘探隊榮獲“全國地質勘探功勛單位”榮譽稱號,其811鉆探隊榮獲省市先進集體標兵稱號,被譽為全國煤炭戰線百面紅旗之壹。
趙世元、等10人獲省部級勞動模範,江同誌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多人獲煤炭部、黑龍江省、全國煤田地質系統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煤田地質勘探者創造的輝煌業績和奉獻精神將永載史冊,激勵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