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世名畫之壹《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為無用師所畫的,作品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用墨淡雅,山水布局墨色濃淡極佳。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險在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壹大壹小兩段。前段稱《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後段較長稱《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據記載,黃公望的創作以北宋大畫家董源的畫法為基礎,吸取其他名家之所長,融合在造化中獲取精髓,逐漸創造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他的山水畫大致有兩種風格:壹作淺絳色,山頭多巖石,筆勢雄偉;壹作水墨,皴紋較少,簡易灑脫,表現出?寄興於畫?的思想和?渾厚?的筆墨意境。黃公望與同期的王蒙、倪瓚、吳鎮,互贈詩畫,還切磋探討,常常以合作山水畫為人生壹大樂事。他們不但有自己的獨特繪畫風格,還將意境章法和詩文與繪畫巧妙融合,把中國文人畫推到壹個嶄新的天地,因此獲得 ?元季四大家?的美譽。黃公望尤以卓越的成就獨樹壹幟,對後世畫壇產生巨大影響,被推為?元四家之首?。 黃公望與富陽有著不解之緣。他遍遊名山大川,卻獨鐘情於富春山水,晚年定居富春江畔的筲箕泉(今富陽市東郊黃公望森林公園內),在這裏度過了他人生最輝煌的時刻。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七十九歲高齡時開始創作的。為作此畫,終日不辭辛勞'奔波於富春江兩岸,觀察煙雲變幻,領略江山釣灘,並身帶紙筆,遇到好景,隨時寫生,富春江邊的許多山村都曾留下過他的足跡。深入的觀察,真切的體驗,豐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圖》的創作有了紮實的生活基礎,加上他晚年那爐火純青的筆墨技法,因此落筆從容。整幅畫簡潔明快,虛實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妙,如今,當人們從杭州逆錢塘江而入景色如畫的富陽,就會自然地聯想到《富春山居圖》與兩岸景致的神合,禁不住贊嘆作者在把握對象的神髓,進而提煉和升華藝術形象。
《富春山居圖》這幅畫也因其在流傳過程中,曾輾轉於沈周、董其昌、吳問卿、乾隆皇帝等人之手,幾經波折,在清初時慘遭火焚而斷為兩截,這在中國繪畫鑒藏史上也算是比較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