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門建在短臺階上,坐北朝南,三間寬,兩間深。柱體不高,側角明顯。鬥拱較大,稀疏排列,高度約為柱高的壹半;屋頂有五脊四坡,古稱“四大頂”。它的屋檐深遠而溫柔,飛檐似飛翔的翅膀。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仙殿頂山門。主脊兩端的吻,魚尾翅向內翻,與明清殿的大吻不同,是中國早期的壹種魚尾。南檐正中有壹平額都樂殿,相傳為明代嚴嵩所作。山門中間是門道,兩廂是哼哈兩位將軍的塑像,氣勢磅礴;山墻兩側有彩畫,華而不實,不俗。
主體建築觀音閣,是壹座三層木質亭子。因為二樓是暗室,上面也沒有屋檐把它和三樓隔開,所以從外觀上看是兩層小樓。亭高23米,中間有腰檐和欄桿環繞,單檐倚山。屋檐深遠,美不勝收。在亭子的中央,矗立著兩尊泥塑觀音菩薩像,高度為16米,頭部達到三層樓頂。又叫“十壹面觀音”,因為它頭上有十個小觀音頭像。他面容豐潤慈祥,雙肩低垂,軀幹微微前傾,舉止端莊,壹動不動。雖為遼代所制,但其藝術風格與唐代相似,是中國最大的泥塑之壹。觀音像兩側各有壹尊受危菩薩像,造型對稱,姿態優美。這也是遼朝的原始模式。觀音閣下層四壁掛滿彩畫,為十六羅漢像和明王三頭六臂或四臂像,偶有山、雲、水、世俗題材的繪畫。這是明代壹位畫家的作品,至今保存完好,畫面清晰,色彩鮮艷。觀音閣以觀音像為中心,四周兩排立柱,立柱上有鬥拱,鬥拱上有橫梁,上面有木柱、鬥拱、橫梁,將內部分為三層,讓人從不同高度瞻仰佛祖容;梁坊設置在雕像周圍,中間是壹個庭院,上下貫通,容納雕像。雕像上布滿了八個藻井,整個內部空間與佛像緊密結合。亭內光線較暗,正面光線充足,影像容量清晰,背面只能分辨出輪廓,加強了佛寺的神秘感。整個展館有上千根梁、柱、鬥,但布局和使用都很有規律。由於位置和作用的不同,梁柱連接部位采用了24種鬥拱。它的大小和形狀,無論是襯托雕像還是裝飾建築,都協調得很好,顯示了遼代木結構建築技術的傑出成就。這座亭子雖然經歷了多次大地震,但依然巍然屹立。它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制高樓亭,以其高超的建築技術而聞名。
都樂寺前是照壁,東西附屬殿,東院宮殿,乾隆十八年擴建。這完全是阿清王朝的模式。
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期間和1949前夕,都樂寺遭到嚴重破壞,珍貴文物被劫掠壹空,部分塑像和壁畫受損,寺內壹片廢墟。1949後,都樂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次修繕。最後壹次維護是1998。現在寺廟佛像都整修壹新,千年古剎又放光彩了。此寺屬於密宗體系,著名方丈曾講過真師。這座寺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天津市文物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