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1051年-1107年[1]),北宋書畫家。初名黻[註2],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嶽外史、鹿門居士。北宋著名書法家、書畫理論家、畫家、鑒定家、收藏家。
米芾祖籍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遷居襄陽縣(今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號稱“米襄陽”,後定居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召為書畫學博士,擢南宮員外郎,人稱米南宮。
米芾在官場上並不得意,其“不能與世俯仰,故從仕數困”。因其衣著行為以及迷戀書畫珍石的態度皆被當世視為癲狂,故又有米癲之稱。
宋仁宗嘉_五年(1060年),米芾年十歲,寫碑刻,臨周越、蘇軾字帖,人謂有李邕筆法。
宋治平四年(1067年),米芾隨從母親閻氏離鄉來到京都汴梁侍奉英宗高皇後。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宋神宗繼位,因不忘米芾母親閻氏的乳褓舊情,恩賜米芾為秘書省校字郎,負責當時校對,訂正訛誤。
宋神宗熙寧三年庚戌(1070年),由秘書省校書郎改臨桂尉。?神宗熙寧八年乙卯(1075年)十月,上半年任臨桂縣、含光縣尉,十月後任職長沙,至宋神宗元豐五年壬戌(1082年)。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三月,米芾來黃州訪蘇軾。這年,米芾潛心魏晉,以晉人書風為指歸,尋訪了不少晉人法帖,連其書齋也取名為“寶晉齋”。今傳王獻之墨跡《中秋帖》,據說就是他的臨本,形神精妙至極。米芾壹生轉益多師,在晚年所書《自敘》中也有這樣記載。米芾以書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來自後天的苦練。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在江淮間,任發運司屬官。同年,蘇軾生病,米芾多次拜訪並送“麥門冬飲子”於北沙東園。東坡有詩《睡起聞米元章冒熱到東園送麥門冬飲子》。八月中秋,蘇軾去世,米芾作《蘇東坡挽詩》五首。
崇寧二年癸未(1103年),由發運司屬官改任太常博士、書學博士。崇寧三年甲申(1104年)仲春,任書學博士,後任無為軍知州。崇寧五年丙戌(1106年),為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
大觀元年丁亥(1107年)三月,任淮陽軍知州。後卒於任上,葬於潤州(今江蘇鎮江)丹徒西南長山腳下。
擴展資料
米芾的趣聞軼事
壹、裝癲索硯
米芾喜愛硯臺至深,為了壹臺硯,即使在皇帝面前也不顧大雅。壹次宋徽宗讓米芾以兩韻詩草書禦屏,實際上也想見識壹下米芾的書法,因為宋徽宗也是壹個大書法家,他創造的“瘦金體”也是很有名氣的。
米芾筆走龍蛇,從上而下其直如線,宋徽宗看後覺得果然名不虛傳,大加贊賞。米芾看到皇上高興,隨即將皇上心愛的硯臺裝入懷中,墨汁四處飛濺,並告皇帝:此硯臣已用過,皇上不能再用,請您就賜予我吧?皇帝看他如此喜愛此硯,又愛惜其書法,不覺大笑,將硯賜之。
米芾愛硯之深,將硯比做自己的頭,抱著所愛之硯曾***眠數日。他愛硯不僅僅是為了賞硯,而是不斷地加以研究,他對各種硯臺的產地、色澤、細潤、工藝都作了論述,著有《硯史》壹書。
二、米公洗墨
米芾是壹位受人崇敬的清官廉吏。據史料記載,米芾為官的壹大特點是“用文雅為治,尚禮教,祛淫祠”。北宋紹聖四年,米芾出任江蘇安東縣(今漣水縣)知縣,主政兩年,多有惠政。
期滿離任時,鄉紳百姓略備薄禮為他送行以示感念,米芾壹壹婉拒,並再三叮囑家人:“凡公之物,不論貴賤,壹律留下,不得帶走”,還親自逐壹檢點行李,生怕家人暗自夾帶。
米芾發現自己常用的壹支毛筆上沾有公家的墨汁,便讓家人把硯臺、毛筆洗幹凈後,方離開縣衙。米芾臨池洗墨,不帶走安東的壹點點墨汁,清清白白上路,壹時傳為佳話。後人為了紀念他,把他洗墨的水池取名為“米公洗墨池”並立碑記之。
三、米芾拜石
米芾壹生非常喜歡把玩異石硯臺,有時到了癡迷之態。據《梁溪漫誌》記載:他在安徽無為做官時,聽說濡須河邊有壹塊奇形怪石,當時人們出於迷信,以為神仙之石,不敢妄加擅動,怕招來不測。
而米芾立刻派人將其搬進自己的寓所,擺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念念有詞:我想見到石兄已經二十年了,相見恨晚。
此事日後被傳了出去,由於有失官方體面,被人彈劾而罷了官。但米芾壹向把官階看的並不很重,因此也不怎麽感到後悔,後來就作了《拜石圖》。作此圖的意圖也許是為了向他人展示壹種內心的不滿。
百度百科-米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