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寫750字關於紅旗渠的講解。

寫750字關於紅旗渠的講解。

紅旗渠是壹條人工灌溉渠(英文名為Red Flag Canal),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臨縣,林州處於豫、晉、冀三省交界處,歷史上曾遭受嚴重幹旱缺水。

據史料記載,從明朝元年(即1436)到新中國成立(1949),***514春秋,臨縣發生自然災害100余次,旱災30余次。有時,經過多年的嚴重幹旱,河流和水井幹涸,莊稼歉收。根據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幹旱非常嚴重,人們互相吃東西。在這514年裏,人們互相吃了五次。

元代六安總督李漢青計劃修建田萍運河,明代臨縣知府謝思聰組織修建謝公渠,但這些工程只是解決了部分村落的用水問題,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臨縣缺水的狀況。當時全縣耕地面積98.5萬畝,但水澆地只有1.24萬畝。糧食產量很低,人民生活很貧困。

65438年至0949年臨縣全境解放,隨後縣政府組織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在壹定程度上緩解了用水問題。

從1957開始,先後修建了英雄渠、淇河渠、南古洞水庫等水利工程。但由於水資源有限,仍無法解決大規模灌溉問題。1959年,臨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旱。臨縣小報報道了紅旗渠。境內四條河流斷流幹涸,已建的運河無水可引,水庫無水可蓄。山村裏的人們不得不從遠處取水來吃飯。經過多次討論,為了解決水的問題,我們必須找到新的可靠的水源,並修建運河將水引入臨縣。但臨縣沒有這樣的水源,於是縣委把目光投向了臨縣以外,想到了水源豐富的濁漳河。

1959 10 6月10日,臨縣縣委召開會議,做出了從張卓河引水到臨縣的決定。時任臨縣縣委書記的楊貴發出了“重新整理臨縣河山”的號召。專事“引張入林”工程。項目決定2月開工,1960。當時恰逢三年自然災害期。全縣只有耕地150畝,儲量300萬元,水利技術人員28人。

1960年2月,臨縣人民開始修建紅旗渠(原名“兗州引林工程”),經豫晉兩省協商同意,後由國家計委委托水利電力部批準。

3月6日至7日,1960,臨縣綠化委員會在潘陽村召開全體會議。會上,該工程被正式命名為“紅旗渠”,意為高舉紅旗。經過十年奮戰,總幹渠於4月5日1965通水。

1966年4月,三條幹渠同時完工。

1969幹、支、鬥渠配套施工完成。至此,以紅旗渠為主體的灌溉體系基本形成。灌區有效灌溉面積達54萬畝,工程於7月全面竣工。

20世紀70年代,紅旗渠建設中孕育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1974年,新中國出席聯合國大會,放映的第壹部電影是紀錄片《紅旗渠》。

2013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紅旗渠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命名為“紅旗渠經濟技術開發區”。這也成為國務院批準的第八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該縣獲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尚屬首例。

2015,紅旗渠修建50周年。

  • 上一篇:關於人生的作文開頭結尾
  • 下一篇:360瀏覽器新開啟的視窗總是在最前面怎麽設定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