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素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說法,冬季天寒地凍萬物封藏,以備來年開春生發之所需。人的 養生 也要著眼於“藏”。不論是民間俗稱的“三九補壹冬、來年無病痛”,還是《黃帝內經》中說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都表明了冬天不“養藏”,對身體 健康 不利。
那麽,“冬藏”到底藏什麽?冬三月怎麽養藏才有利身體呢?銀川市中醫醫院針康中心副主任醫師李天偉為您詳細解答。
“我們要像存錢壹樣把陽氣收藏好"
冬藏就是到了冬天,人體應該進行養精蓄銳、休 養生 息。“因為冬天本是壹個隱匿、潛伏的季節,比如自然界中好多動物都安靜了,甚至冬眠,就是為了使陽氣好好蓄積和潛伏,等待第二年春季的到來。身體的生長也需要遵循冬藏這壹原則。”李主任舉例說明冬藏的重要性。
生活中,壹些年輕人仗著底子好,經常熬夜、吃飯湊合、冬天不註意保暖……其實這樣的行為,都是與冬藏相背的,是在透支身體 健康 ,年輕人更應註重冬藏。“我們要像存錢壹樣把陽氣收藏好,積蓄起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冬天過後身體還是杠杠的。”
藏陽氣,避寒就溫
冬三月怎麽養藏呢?李主任認為,關鍵的壹點就是“無擾乎陽”。“無擾乎陽”指的就是冬三月陽氣已經在閉藏了,不要再打擾它。就像我們住賓館,睡覺的時候要啟動壹個“請勿打擾”的按鈕。
“冬季 養生 ,主要是要藏腎陽。陽氣在體內藏得足夠充實,人們的機體在春天才能保持能量和活力,不易生病。如果人不註意在冬季閉藏陽氣,到了春季也會出現四肢軟無力、畏寒等表現。”他進壹步解釋。
冬季溫度過低,容易消耗陽氣,導致經絡不暢,引起身體不適甚至發生疾病。所以,冬天首先應避寒就溫,護藏陽氣,尤其要註意頭部、頸部、腳、肩膀、腹部這5個部位的保暖。
在起居作息方面,冬天要“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早臥是因冬季晝短夜長,太陽落山早。我們現代人無法做到古人那樣“日落而息”,但有壹點,應盡量在“子時”前(晚11時前)睡覺。早睡晚起,早上最好等太陽出來再起床。“這是因為冬天黎明前寒氣刺骨,如果起太早,人體的陽氣會受幹擾,不符合冬藏 養生 原則。”李主任解釋。
藏能量,打基底
俗話說,冬天進補,春天打虎。寒冬進補也是常見的冬藏之法。食補和藥補壹樣,都是為了保護和增加人體的“陽氣”,為來年 健康 打好基礎。冬季陽氣衰微,且寒為陰邪,常傷陽氣。可進食壹些暖性的食物,如牛羊肉、雞鴨煲等。此外還有黑米、桑葚、山藥、核桃、板栗、枸杞、海參、鵪鶉(蛋)等,適當進食可以起到補腎填精、溫陽益氣的功效。
對於不宜食生冷又不宜食燥熱的人,可食以枸杞子、紅棗、核桃肉、黑芝麻、木耳等。
藏情誌,調情緒
冬季主藏,因此,人在冬天,情誌上也要潛藏,“內斂寧靜”,不要輕易動肝火,不宜思慮太多,防止情緒波動過大,使人體氣機運行出現障礙、臟腑功能失常,甚至損傷機體陰陽、精血等。
具體調養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學會及時調整不良情緒,當處於緊張、激動、焦慮、抑郁等狀態時,應盡快恢復心理平靜;多吃養心安神的食物,如大棗、桂圓肉、百合、蓮子、小米等;多做些陶冶情操的事情,讀書閱報、下棋、賞花草、聽音樂都是不錯的選擇;多接觸亮光。比如室內白天拉開窗簾,陽光好時多曬曬後背。
減少運動量身體微熱即可
有不少人把“冬藏”理解為冬眠或冬歇,整天窩在空調間或者沙發上看電視、玩電腦,認為不動就是保存能量,其實這是個誤區。
從冬藏的角度說,冬天是要減少運動,但也不能完全不動,動則生陽,適當活動會生發自身陽氣,同樣可以暖身抗寒。“需要註意的是,冬季晨練不要太早,最好等到陽光出來再晨練。運動強度也不宜太大,最好不要出汗,感覺身體微微有點發熱即可。冬三月應該‘無泄皮膚’,激烈活動的時候,皮膚開泄了,自然汗出,汗出多了,就會耗氣傷陽。太極拳、八段錦、慢跑等都是適合冬天的運動方法。”李主任建議。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