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很多人曾經幻想有壹天能看到秦陵是什麽,蘭亭集序是不是原來就在甘陵。這樣想沒有錯,包括小覺自己也有過無數次這樣好奇的想法。但如果貿然發掘這些墓葬,損失將無法估量。
建國後,壹些在文史領域享有盛譽的前輩提出要挖長陵。這個建議是郭沫若和沈雁冰提出來的,並且得到了批準。但是因為反對的聲音太高,最後決定挖定陵,規模比較小。這是明朝萬歷皇帝的陵墓,它成了犧牲品。
定陵考古發掘歷時近兩年,過程我不再贅述。當時出土了無數精美的文物。有3000多種器皿,包括金、銀、玉等器皿,以及皇後的各種衣服、首飾和裝飾品。然而,最珍貴的絲綢,第12章,遭遇了壹場災難。
明朝皇帝的龍袍壹般都是紅色的,主要是因為明朝崇尚火德,皇帝姓朱。但早期王朝等重要場合穿的龍袍,應該是明黃色的。
地宮打開的時候,萬歷皇帝的龍袍確實展示在考古工作者面前。用於祭祀天地、祠堂和國家的最隆重的服飾,做工極其精美。龍袍以黃色為主,上面布滿了各種文字和圖案。其中最引人註目的是長壽圖,蝙蝠和祥雲環繞,寓意鴻福齊天,萬壽無疆。
既然是龍袍,自然離不開龍紋。衣服正面,背面,袖子上繡有12群龍。每條龍的周圍都有蝸牛、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等八種吉祥圖案。其他地方則分別繡有日月星辰山川地理圖案,象征皇權至上,掌控壹切。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繅絲技術已經失傳。為了做出這樣的龍袍,江南熟練的織工需要精心完成。壹天不到壹寸,連續做整個龍袍要十年。精雕細琢的結果自然是富麗堂皇,美輪美奐,所以這件龍袍壹經面世,就已經讓世人驚嘆了。
然而,在當時,它缺乏必要的技術手段來保存這壹罕見的寶藏。龍袍出土後,由於環境的變化,很快就變成了灰色,變暗了,那些亮晶晶的顏色已經很快褪色了。於是,文物專家采取緊急補救措施,將龍袍保存在封閉的環境中,幾乎不被人看到。
2015年,定陵博物館成立,在定陵地宮遺址上修建,目的是保存和展示當時發掘的文物。於是,在外面保存了近60年的文物再次被送回定陵。然而,人們非常遺憾地發現,現在的龍袍已經碳化發黑,支離破碎,再也不是當年的輝煌。甚至我們都分不清上面的任何圖案。
盡管在過去的60年裏,人們盡力采取補救措施,但也有報道稱,壹些組織利用現代技術復制了當年的龍袍。但是,這個新時代的手工藝品怎麽能和當時的真的相比呢?
其實沒必要責怪當年的專家。他們可能是出於對文物的愛好、好奇、敏感和熱情,並沒有破壞文物的不良企圖。然而,這是壹個很高的價格。從此,國家不再允許對陵墓進行積極的發掘。有壹天,如果後人能有完善的技術手段,再壹探究竟。如果沒有,就讓珍貴文物和它們的主人壹起長眠地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