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恭帝元熙二年,執掌朝政的重臣劉裕廢恭帝司馬德文,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宋,建元永初,史稱劉宋。
《宋書·文帝紀》:“元嘉二十四年(公元447年)六月……以貨貴,制大錢,壹當兩……(元嘉)二十五年五月罷大錢當兩。”這種大錢當兩,被認為是當兩五銖錢。當兩五銖錢直徑2.7厘米,穿徑1厘米,厚肉,重5克,面文“五銖”文字粗壯,面有外郭無內郭,背有內外郭;錢徑重量均不同兩漢五銖錢。
“大錢當兩”是不足值的虛錢,實際上是通貨貶值,所以施行不到壹年便被廢止。 梁敬帝蕭方智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執掌軍政大權的陳霸先廢梁敬帝,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陳,建元永定,史稱陳朝。陳朝鑄幣不多,史載僅鑄陳五銖、太貨六銖兩種。 南朝陳宣帝陳頊太建十壹年(公元579年),鑄行壹種新的錢幣“太貨六銖”,此錢銅質優良,輪廓整齊,錢文瑰麗勻稱,鑄造精妙絕倫,居南朝之冠。
太貨六銖盡管鑄造精美,在當時卻並不受歡迎。因其大小和舊五銖相仿,而朝廷規定新錢壹枚要抵十枚五銖舊錢,這種貨幣貶值,是對人民的壹種剝削,於是引起人民不滿,紛紛抵制。由於錢文上“六”字看上去很像壹個人叉著腰,於是民間傳出了“太貨六銖錢,叉腰哭天子”的民謠。陳是南朝的最後壹個王朝,陳宣帝是陳王朝中倒數第二個皇帝,其子陳叔寶即陳後主,更是荒淫無度至極。他不理朝政,整天和嬪妃壹起遊玩,制淫詞,唱淫調,朝綱混亂。隋兵南下時,他自認為有長江天險可守,不以為然。禎明三年(公元589年),隋兵順利地攻進建康城,陳後主這是才大夢初醒,但為時已晚。“太貨六銖”成了這個末代王朝的陪葬品。
陳五銖是陳文帝陳蒨天嘉三年(公元562年)所鑄。陳五銖錢直徑壹般2.35~2.5厘米,重3克左右。面文“五銖”筆畫清晰,“五”字交筆處彎曲似等腰三角形,“銖”字的金字頭呈等邊三角形狀,朱字頭方折。面有內郭,無好郭,外部較寬,制作精整。
南朝宋、齊、梁、陳差不多都鑄輕錢,主要是為了搜刮民利。鑄錢壹般采取盡量少用銅的偷工減料的辦法,這也就是南朝經濟衰頹、錢法紊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