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龍袍”是帝王專用的服飾,別人是不允許逾越的,所以“龍袍加身”這句話指的是新登基的皇位,可以淩駕於萬民之上。
京劇裏有壹個包公去周琛放糧的故事。他在拜見了的生母李後,乘元宵節之機回京觀燈,諷刺皇帝不孝。仁宗大怒,想將包公斬首。老太監陳琳講了貍貓變太子的故事後,方恍然大悟,立刻歡迎回朝。侯莉命包公替她打仁宗,但包公用大臣打不過妳,就把她換成了仁宗的龍袍。
幾千年來,龍壹直被中國人視為偉大、智慧、力量和神秘的象征。為了表示自己的特殊地位,歷代皇帝都自稱為“真正的龍帝”。從周初開始,皇帝穿的長袍上經常裝飾有龍的圖案,這就是俗稱的龍袍。除皇帝外,任何人不得在衣服上裝飾龍紋,違者被認為有謀反篡位之心,將被判處死刑。明清時期,王公、王子、郡王有時在衣服上使用龍紋。
龍袍以明黃色為主,故又稱黃袍;還可以繡金色、杏色等顏色的龍紋。面料多為緞,也有紗、絲等面料。“明史?”《玉符誌》載:皇帝常服,永樂三年:冠以黑紗,角上,然後翼好;袍子是黃色的,領子窄,袖子窄。前、後、肩用金龍編織,腰帶用玉做,靴子用皮革做。
清朝皇帝的龍袍在服飾上屬於吉服系列。“圓領、右肩、馬蹄袖、箭袖為明黃色,領、袖用石青、鈑金布鑲邊。龍袍不同部位有九龍十二章,之間有五色雲紋。長衫上的龍紋設置如下:領子前後各飾壹條龍,左右及翻領各飾壹條龍,衣袖飾壹條龍。.....長袍所用的材料隨著季節的變化而不同。壹般常用的材料有棉、絲、紗、毛皮等。”(趙連尚《服裝史》)。更巧妙的是,這九條龍,“但從正面或背面,只看到五條,是九五皇帝的稱號”(趙晨龍袍)。龍袍下端有波浪狀曲線,有石寶立於波上,稱為“八寶靜水”。據《蘇州織造局誌》記載,織壹條“三觸五爪滿袍大龍”,需時230天。明清時期,龍袍的制作由織造局監管,信任的大臣擔任此職。禁止染指民間編織作坊。否則,工匠將被斬首,他們的家人將被流放,尤其是地獄支付誰穿龍袍。
但是,歷代都有人想奪取皇位。他們經常秘密地準備制作龍袍的材料或簡單地收集起來以備將來使用。明朝嘉靖年間,大漢奸嚴嵩的財產被沒收,包括“五爪紅妝兩件,雲龍緞過肩”(天水冰山錄)。小說《金瓶梅》中,權臣蔡京過生日送了很多珍貴的禮物,其中有壹套龍袍(第五十五回)。
以湘西剿匪鬥爭為題材的紀實小說《捉妖記》中,有壹個情節是土匪頭子私下請老裁縫縫制龍袍,龍袍縫制完畢後,殘忍地將老裁縫殺死。隨著* * *的號角聲響徹雲霄,可笑的“皇帝夢”自然煙消雲散!
歷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