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從壹個90多歲的鄂溫克族最後壹個酋長的女人的視角,敘述了大興安嶺原始森林深處遊牧民族生存現狀及百年滄桑,文風沈靜,寫活了壹群有血有肉、純樸善良、敬畏自然的鄂溫克人。小說分為四個部分:清晨、正午、黃昏和尾聲半個月亮,開頭就有壹種歲月的滄桑撲面而來:“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作為開篇,這句話深深吸引了我。
小說刻畫了許多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伴著生離死別,讓人揪心。書中的愛情從父輩到孫輩,壹代代的愛恨情仇交織在民族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遷中,帶給我們震撼與感動。
? 這裏有偉大的愛,包容的愛,也有自私的愛,狹隘的愛,林克與尼都薩滿為爭奪達瑪拉的奪愛之舉,林克死後達瑪拉與尼都薩滿之間可望不可即的愛,伊萬的對娜傑什卡無私的愛,坤德與依芙琳之間互相折磨的愛,這些愛有的驚天動地,有的默默無聞,有的自私自利,卻給我們展現出最真實的人類生活狀態,在讀著書中人物的悲歡離合中不由思索,什麽才是真正的愛,愛壹個人應該怎樣去做?
讀著《額爾古納河右岸》,看到這裏面的薩滿跳繩治病救人,還有壹些人們在無意識中說出的相當於咒語的話,讓我想起很多年前看過的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裏面對於家族中存在的壹些不可擺脫的宿命讓我感覺到和古納河右岸有些相似,書中很多地方都具有壹些魔幻色彩,這種魔幻色彩體現在虔誠、悲憫的民族情懷和部落信仰上。
鄂溫克族虔誠地相信萬物皆是神,對生靈尤其是樹木和馴鹿懷著敬畏之情。薩滿跳神可以驅趕病魔,而這種治病的代價卻是壹命換壹命,小說中的妮浩為了救別人而不斷失去自己的骨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讓人唏噓不已。這種魔幻的手法,展現的不僅是人性美好而善良的壹面,更體現了部族人與人之間的包容友愛。
? 書的人,鄂溫克的這些獵人們,大都有著美好善良的品德。而書中的另壹部分,與人平等相守的馴鹿,在作者筆下同樣也是美好善良的存在。雖是動物,馴鹿卻是美麗聰慧,很有靈性的人類的朋友,列娜因為病重,尼都薩滿用灰色馴鹿的孩子交換了列娜的“烏麥”,這只灰色馴鹿在失去孩子的同時也失去了哺乳的能力,還有瑪魯王,馱著火種的馴鹿,在本書的結尾又跑回山間的脖間掛著金色鈴鐺的白色馴鹿木庫蓮,在書中,它們都是壹個個自由自在的獨立個體,被神性的光輝籠罩著,擁有著生命的尊嚴。
壹個氏族的生存史折射出的不僅僅是壹個民族的民風民俗,還有他們的精神面貌,那壹個個時代的變遷留給我們的思考。
“沒有路的時候,我們會迷路;路多了的時候,我們也會迷路,因為我們不知道該到哪裏去。”面對社會發展帶來的壹系列變化,他們無法阻擋,只有無奈接受。
? 在這部書中,我們若細細品讀,可能會追尋到丟失已久的某種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