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時期的寵臣和珅,在中國擁有極高的知名度。他被嘉慶皇帝抄家時發現的巨額家產,更是讓人津津樂道。
其實,和珅還是壹名詩人。
乾隆皇帝喜歡寫詩,壹生留下4萬多首詩歌。為了迎合乾隆皇帝的這種愛好,和珅花了不少功夫來學詩和寫詩,水平並不低。和珅死後,這些詩歌被他的侄兒豐紳伊綿收錄進《嘉樂堂詩集》。
和珅最著名的壹首詩,當屬死前留下的壹首絕命詩。
和珅被嘉慶皇帝以"二十大罪狀"革職抄家後,壹直關在刑部大牢。作為乾隆皇帝最寵信的大臣,和珅還是享受到許多待遇。比如,別的犯人在監牢裏,是不可能接觸到紙筆的,和珅卻可以隨時拿到紙筆。因此,他利用這些紙筆寫了不少詩歌,為自己辯護,希望嘉慶皇帝寬大處理。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當天晚上,和珅壹個人坐在獄中,孤苦伶仃,感懷萬千,揮毫寫了《上元夜獄中對月兩首》:
"夜色明如許,嗟令困不伸。百年原是夢,廿載枉勞神。室暗難挨曉,墻高不見春。星辰環冷月,縲紲泣孤臣,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余生料無幾,空負九重仁。"
"今夕是何夕,元宵又壹春。可憐此月夜,分外照愁人。思與更俱永,恩隨節***新。聖明幽隱燭,縲紲有孤臣。"
從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出,和珅已經感覺到末日即將來臨,想起了前程往事,發出了幾聲哀鳴。字裏行間,仍然在向嘉慶皇帝表達忠誠,沒有放棄求生的努力。
其實,和珅還真有壹絲轉機。
參與辦案的幾位親王,與和珅關系不錯,沒有下狠心整他。與和珅壹起被捕的軍機大臣福長安,寧死不肯揭發和珅的"罪行"。和珅的長子迎娶了乾隆皇帝的小女兒,屬於皇親國戚,應當在判罰時"議親議貴"。嘉慶皇帝想判和珅"大逆之罪",也壹直找不到真憑實據……
然而,嘉慶皇帝卻鐵了心要殺和珅。正月十八,嘉慶皇帝賜和珅在家中自盡,"於萬無可貸之中,免其肆市,和珅著加恩賜令自盡"。當壹段白綾懸掛在面前時,和珅徹底絕望了,又寫了壹首詩:
"五十年來幻夢真,今朝撒手謝紅塵。他時水泛含龍日,認取香煙是後身。"
這首詩歌流傳出去後,被民間進行各種解讀。其中,在孟森所著《清高宗內禪事證聞》中是這樣解釋的:"臨絕作詩,似偈似謠,不甚可解。或謂'水泛含龍'似用夏後龍漦故事,為孝欽禍清之兆。"意思是,和珅的絕命詩,已經預示了慈禧太後禍害晚清的先兆。
當然,這純屬無稽之談。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和珅死後,他這首絕命詩無人敢收藏,害怕惹禍上身。就連和珅侄兒豐紳伊綿編輯《嘉樂堂詩集》時,也沒有將這首絕命詩收藏進去。那麽,它是怎麽流傳至今的?
這與壹個叫徐有聞的朝鮮人有關。
徐有聞是朝鮮大臣,於1798年奉命出使中國,第二年才回到朝鮮。在中國期間,發生了和珅被嘉慶皇帝扳倒的事件,和珅的絕命詩在民間悄悄流傳。徐有聞將這首絕命詩記載下來,回到朝鮮後,將之與其它親身經歷和聞見之事奏報給朝鮮國王。朝鮮史官在編撰《李朝實錄·正宗大王實錄》時,就收錄了和珅這首絕命詩。
於是,和珅絕命詩得以流傳至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