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很多民族都用三弦。蒙古族用於器樂合奏和歌舞伴奏的三弦,其形制與漢族完全相同。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還有漢族的大小三弦,尤其是小三弦,不僅為路楠的壯劇樂隊所用,還在靖西、德保的摩倫唱腔中作為伴奏樂器使用。雲南哈尼族的三弦樂器也有兩種,大的叫幹瑪桌,小的叫湘贛。結構與漢族相似,但琴鼓外覆豬膀胱或筍殼,首色較低。琴弦由外殼制成,用手指撥動。不僅有許多獨奏曲調,而且它們也經常用於器樂合奏。
三弦因流傳地區和用途不同,有小三弦、雙面小三弦、船上小三弦、大三弦、短桿大三弦、電動三弦等多種品種。
南音三弦:簡稱南弦,是曲弦的壹種,流行於福建南部和臺灣省。因演奏福建民間音樂南音而得名。
南音三弦高音樂器。其結構與民族三弦樂器基本相同,全長98厘米。琴頭造型簡單,有的是扁鏟形,但棱角圓潤;壹些雕刻的動物頭像。琴桿由烏木制成,琴鼓架板由李牧等硬木制成。* * *發聲盒的形狀多為方形圓角,也有做成八角形的,發聲盒內腔比普通的小三弦大。三弦為絲弦,從低到高分別稱為母線、中線或副線。調諧為(a,d1,a1)。發音更黑,音色更柔和。
南弦的演奏方法與普通三弦相似,但有獨特的指法、名稱和記譜法,與南帕基本相同。在民樂福建南音的合奏中,經常演奏與南巴相同的旋律,有時兩者相隔八度,音響效果不錯。
二、大三弦小三弦電動三弦
大三弦:又叫“大鼓三弦”或“書弦”,全長約115 cm,因北方說唱音樂伴奏的鼓書而得名。它是壹種中音樂器,也可以用作低音樂器。其音色豐富洪亮,多用於北方說唱音樂,如寫鼓、彈詞、彈弦伴奏、曲劇、魯劇等地方戲,可獨奏或參與器樂合奏。往往在曲藝伴奏中占據主弦位置。
近年來,經過改革,我們成功試制了適合民族樂隊的短桿大三弦。它在保持大三弦特點的同時減小了指板的尺寸,琴身短小,手柄接近,有利於快速的演奏技巧。由於可滑動的活動山口,可以隨意調音,既適合伴奏和合奏,也適合獨奏。
小三弦:又名“曲弦”,長約90厘米,因伴有昆曲而得名。因流傳於南方,故又稱“南弦”、“南三弦”。它是壹種高音樂器,音色明亮清脆。多用於伴奏南方評彈等說唱音樂和江南絲竹、樊氏鑼鼓、潮曲、南關等器樂合奏。也適合配昆曲、京劇、豫劇等地方戲。粵曲、昆曲、蘇州評彈用的小三弦有區別,是適應自己的特點。
20世紀80年代初,研制成功壹種供評彈用的雙面小三弦伴奏器。琴和鼓兩邊都有弦,兩邊都可以彈。壹方面設置為低調門陪男腔,壹方面設置為高調門陪女腔。在豫劇(大平調、大仙戲、豫劇)的音樂伴奏中,廣泛使用壹種發音清脆粗獷的小三弦鋼弦,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除了為人聲伴奏,還可以模擬劇中的風聲、水聲、蝶舞等特殊音效。
三弦隨著民間曲藝音樂的傳播有著非常深厚的演奏功底,但壹般來說三弦音色尖銳、明亮、突出,音準因長桿、缺字而難以掌握,所以三弦在江南絲竹等傳統絲竹音樂中仍被廣泛使用。但在現代民樂團體中,大部分被中阮取代,只有偶爾大三弦被用作低音樂器。大量的民間曲藝音樂繼續由大三弦伴奏。
電三弦:80年代研制成功。保持了傳統的三弦民族風格,在琴鼓正面的蟒蛇皮內腔貼了壹層吸水片,起到放置拾音器和反射聲波的作用。電三弦音量大,余音長,音色柔和,表現力強。它不僅能演奏傳統音樂,還能模擬琵琶、電吉他等樂器的音色。滑動效果類似夏威夷電吉他,彈抒情音樂很有藝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