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國寶“司母戊大方鼎”是如何被發現的?文物有什麽價值?

國寶“司母戊大方鼎”是如何被發現的?文物有什麽價值?

1939年3月,河南武官村村民吳喜增得知自家祖墳裏埋著壹些值錢的寶貝,便和堂弟吳培文壹起去挖明器出售。吳喜增慢慢地挖開祖墳,鏟子突然碰到了壹個極其堅硬的東西。兩人猜測是個好寶寶。於是我回到村裏,找了七八個壯丁幫忙。壹群人挖了幾個小時,發現好像是個大鼎。

到了第二天晚上,幾十個人壹起來到村裏挖。由於害怕被外人知道,村民們只敢在晚上行動。挖掘過程持續了三個晚上。最後,墳墓被挖開,壹個滿是銅銹的巨人被搬了出來。這是商代的青銅重量級人物,著名的國寶——“後母武”丁。

村民們用獨輪車把大鍋搬到了吳佩文家,悄悄埋在了壹個糞坑裏,但還是散開了,泄露給了日本人。但是村民們不願意把財寶交到日本人手裏,所以他們把它賣給了當地的古董商小。可是買主接不下這個大物件,想把它肢解成八塊,可是鼎太硬,根本砍不動,無果而終,只好放回吳家。

日本偽憲兵隊長得知此事後,向日軍通風報信。搜查時,吳佩文偷偷換了鼎,買了壹個沒有銘文的銅器應付搜查。日軍得到“寶藏”,壹時沖動返回。抗日戰爭結束後,吳佩文挖出大鍋,贈送給當時的國民政府。1946運到南京。

1948年,此鼎以“司母戊鼎”之名在南京首次公開展出。國民黨退守臺灣省時,南京政府曾試圖將其運往臺灣省,但因體積龐大,重量較重,未能成功。

1959年,“後媽武丁”被運往中國國家博物館保存。2011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開館,“後媽武定”成為眾多文物中最耀眼的壹件。2005年,吳佩文從海外歸來,又見到了大定。他是丁琪媛的發現者和保護者,所以他被授權觸摸大鼎。

“武定皇後”是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在中國有“鎮國之寶”的稱號,目前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媽武丁”又稱“四目武丁”,口長110 cm,口寬79 cm,壁厚6 cm,耳高133 cm,重832.84 kg。它真的是壹個怪物。鼎邊寬,壁直,腹深,底直,有壹對重耳。壁耳上的浮雕魚紋首尾相連,耳外側雕有浮雕雙胡食人頭紋(見下圖)。

鼎腹呈長方形,但不是正長方形。鼎腹邊緣是壹個饕餮圖案,全部以雲雷紋為底,由四根空心柱子支撐。柱子上端有浮雕的饕餮紋,下側有三條凹弦,中間和四周鼎壁有向外突出的短脊。墻內是“後媽E”二字,醒目犀利。

從整體上看,鼎是商周青銅文化的傑作,其結構古樸厚重,氣勢恢宏,紋飾威武,鑄造工藝極高。“武定皇後”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珍貴文物,也是目前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也可以當馬槽用,所以人們也叫它馬槽鼎。

鼎身四周的盤龍紋和饕餮紋,為鼎增添了力量、宏偉和尊貴。美食家是古代神話中的神獸,專門吃不同種類的食物。它被鑄造在青銅器上,象征著好運和豐富的食物。

後母武丁代表了商代青銅器的發展和鑄造水平。作為壹件具有孝的青銅禮器,其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是獨壹無二的,堪稱國寶。

“鼎”是中國文化的象征,有多種內涵。它是最具象征意義的祭祀器皿,用於在儀式中供奉祭品或盛放魚、豬、牛、羊等肉類。中國制作鼎的高峰在商周時期,鼎作為禮器的影響壹直持續到漢代,成為王公貴族的象征。

至於丁,中國有這樣的文化。比如有“言而有信”、“問鼎中原”、“三足鼎立”等成語,有時丁也指壹個國家,所以丁的內涵是深遠的。

還有,丁氏多為圓腹,有耳,三條腿,如子龍丁,後母武丁為四足方丁,體積和重量極為罕見。可以和子龍鼎並稱“商代雙壁青銅器”,子龍鼎有陰柔之美,後母武鼎有陽剛之氣。

為什麽這個鼎叫“後媽武鼎”?

這個鼎是商代的,是王上為了祭祀他的母親“娥”而制作的,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根據甲骨蔔辭的記載,專家從鼎內銘文推斷為“後母戊戌”二字,其中“母戊”為武丁妃子的廟號,再根據銘文確認“後母戊”鼎。

歷史學家郭沫若稱之為“司母戊”鼎,他認為“司”意為祭祀和孝道,這也是當時學者的想法。後來有學者認為“後母吳”先於“司母戊”,意為“至大母”,展開了壹場大討論。

直到2011,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投入運營,“吳後媽”丁這個名字才正式啟用。但也有學者堅持使用“司母戊”,大定之名仍有爭議。我只能說名字只是個代號,何必堅持呢?太多太迂腐。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刪)

  • 上一篇:80後經典歌曲1000
  • 下一篇:復仇者聯盟制服收藏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