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魚灣民俗村景點簡介:
打魚灣民俗村是壹個具有婺源民居風格的古村落群,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保留了數十棟明清時期的石屋。鮮為人知的武漢大魚灣終於在5438年6月+今年10月從全國眾多村鎮中脫穎而出,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批準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江西婺源是我的家鄉。
大禹灣位於武漢市黃陂區西北角,屬於著名的木蘭風景區,距武漢市區約40公裏。當我來到這裏時,我看到明清時期的古宅躺在山腳下。在石磚,所有的古屋都是黑瓦雕檐,壹條條青石路蜿蜒其間。乍壹看會給人壹種身在江西婺源的錯覺。
大漁灣和婺源確實是壹脈相承的。據住在村頭的70歲的俞傳生說,這個海灣的祖先屬於壹個姓俞的大家族。《俞氏宗譜》中最早記載於洪武二年(1369)明初朱元璋下令遷贛胡時,俞洪武由江西婺源、德興遷入。當初選擇在這裏定居,是因為覺得這個海灣是極其難得的風水寶地。
當地有壹首民歌:前面的烏龜對著北鬥,後面的葫蘆用金線,中間有壹張北極的地圖。從村前的雙桂山向北望去,可以看到不遠處有七塊形狀各異、色調各異的花崗巖塊,排列得像北鬥七星。村後通往木蘭山道觀的路,就像壹根金線,串起壹座葫蘆形的山峰;村裏壹灣池塘與田埂相連,是壹幅生動的太極圖。
600多年來,在這裏成家立業的俞氏,出了很多重要人物,其中就有三生五代出大臣的說法。
每個家庭都有幾件古董。
漫步青石板路,隨處可見石墩、古井、斑駁的木亭、古宅屋檐下的壁畫。在村東頭的大磨裏,矗立著壹個壹人多高的大石磨,上面刻著嘉慶二十二周年的字樣。風雨磨礪的褶皺,仿佛在唱壹首歲月的老歌。
看來古宅的布局和規格,材料和工藝都是壹模壹樣的。其實不是壹蹴而就的,而是按照統壹的標準壹代壹代傳下來的。據說大禹灣的古宅原來有四組100多間房子,每組都有壹個院子。四合院大多有四間深室和三間寬室,有的還有天井、院落、轉樓、廳堂和後室,但只有40多間留存下來。
在這些古宅裏,隨便走進哪壹家,都會發現幾樣古董,比如壹把舊太師椅,壹面雕刻精美的鼓皮屏風,甚至可以從書架上翻出泛黃的線裝書。如果穿過過道,還能看到幾代媳婦傳下來的紡車,搖壹搖,說不定還能轉起來。在村裏的許多家庭裏,妳可以看到古老的梳子、沈重的石頭硯臺、古老的天平、古老的水桶、青花瓷和粉彩瓷器等。有興趣可以拿在手裏玩玩。
更令人驚訝的是村民於家的木雕床。據說經過專家考證,這張床是明代建造的,距今已經500多年了。這張床長2.5米,寬1.5米。分為天頂和臥鋪兩部分。天頂四周雕有龍鳳和八仙,臥鋪床架上雕有各種花鳥蟲魚。時至今日,這張床依然很結實,能承受1000公斤的重量。據村長徐紹良介紹,這張床的文物價值是11年前,由美國、德國、丹麥等8個國家的專家組成的生態旅遊考察團發現的。當時他們在另壹個村民家看到壹張古床,大家都贊不絕口。有人說余的床更好。當他們看到這張床時,專家們說這是壹件罕見的文物。經過現場拍照和收集資料,他們判斷它至少有500年的歷史,而且是用極其珍貴的紅木制作而成,尤其是雕刻技藝高超,是壹般雕刻家具所無法企及的。余告訴筆者:好幾個外國人都來這裏看過。如果他們要高價買,我就是不同意,因為賣了會對不起老祖宗。如果政府想要,我會免費捐贈。
村裏有曬書的習俗。
72歲的於永奇從黃陂電影院退休,回到村裏。他查閱了區圖書館的大量史料,確定於的祖先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著名的鋼琴家和醫生。俞的家譜還記載了《山河尋知音》的檐畫。
大魚灣的人是不是俞伯牙的後代暫且不提,但值得壹提的是,村裏有壹股儒雅之風。人們熱愛琴棋書畫,崇尚農事讀書,很多人會背古詩詞。每到農閑時節,村裏的人總會聚在壹起唱社戲,打龍燈。尤其是年底,村裏沸騰了。家家戶戶貼對聯,放鞭炮。每當載歌載舞的龍燈敲鑼打鼓地從門前經過時,家家戶戶都會燃放壹萬個鞭炮。之後,門前青石板上的鞭痕比鞋底板還厚。
大漁灣還有壹個其他村子都沒有的習俗,就是每到雨季,家家戶戶都要把自己的古書古畫書信曬在太陽下,以防發黴。當壹本書、壹幅畫、壹頁紙擺在門前,巷子裏壹片黃黃,景象壯觀,整個村子都是書。
在這些村民的收藏中,不乏嶽飛的手筆。村裏的長輩說,嶽飛帶兵經過這裏,留下了很多手令和書信,而且數量非常多,幾乎家家有寶,是極其珍貴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