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石鼓?不是那種能響的石鼓,而是十個像鼓壹樣的石頭。普通的,普通的花崗巖,上面刻著壹些文字,描述的是壹個國王的狩獵和風景,並沒有記載任何歷史事件。
這些石鼓的來源還沒有完全確定。不知道是誰刻的,什麽時候刻的,國王描述的是誰。反正這些石鼓充滿了玄機,恐怕很難再搞清楚了。
但這十個看起來不怎麽起眼的石鼓,卻被譽為?鎮上之寶?上面的字是什麽?壹句話抵壹萬金?被杜甫、蘇軾等歷代文人追捧的地步,為什麽?
其實原因並不復雜。石鼓上的文字是大篆,比秦始皇用的小篆還要古老。是唯壹幸存的孤本,因此備受推崇,被後人奉為篆書始祖。歷代書法家都以得到這些字的拓本為榮。
公元627年,唐朝貞觀元年,在陜西陳倉山,壹個老牧羊人在山野之間發現了十塊奇石,每塊高兩尺,直徑壹尺多,看起來像壹面鼓。更奇怪的是,石頭上刻著很多古字,讀者不知道是什麽。
當地財主出重金懸賞找人破解石鼓人物,沒有結果。民間逐漸將這些石鼓視為奇跡,紛紛焚香膜拜,為石鼓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妳管這些陳倉發現的石鼓叫什麽?陳倉石鼓?。
由於陳倉地處偏僻,石鼓的名聲也就局限在當地壹百多年。直到壹個皇帝的到來,石鼓才開始了千百年的顛沛流離,成為它的國寶。
皇帝是唐肅宗,唐玄宗李隆基的兒子。當時他在永城,陳倉附近。當他聽說這些石鼓時,他命令人們把它們搬到城裏去欣賞,這使它們聞名於世。但幾個月後,安史之亂逼近永城,這麽重的石鼓,想拿也拿不走,唐肅宗只好埋在曠野裏。
安史之亂結束後,唐宋八大家之壹的韓愈上書皇帝,要求將石鼓挖出,移至當地孔廟保管。朝廷批下來,發現十個石鼓只剩下九個,而且字大多殘缺不全,讓大家都很遺憾。
晚唐戰亂中,當地夫子廟被燒毀,陳倉石鼓被盜失蹤。然而,此時沒有人關心他們。唐朝滅亡後,是五代十國,天下大亂。
宋朝建立後,宋仁宗偶然從《唐代抄》中看到陳倉的石鼓,便派人懸賞尋找這些石鼓。石鼓不用說真的找到了,做出這個貢獻的人是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
然而,這個司馬池渴望建功立業。他覺得找到九面石鼓還不夠。他竟然找到了壹個工匠來復制丟失的石鼓,並想贏得宋仁宗的青睞。大概是模仿的水平不夠吧。司馬馳的詭計被揭穿了。他非但沒有得到功勛獎勵,反而被判欺騙君主。幸運的是,宋仁宗很慷慨,懲罰也不太嚴厲。不然可能就沒有後來司馬光的事了。
真正發現第十面石鼓的人是著名的石頭收藏家項。當他找到石鼓時,它已經成了屠夫的磨刀石,石鼓的中間被拉出了米的凹槽,大部分字都損壞了。十面石鼓最終被重新組合,保存在帝國商學院。
宋徽宗也很喜歡陳倉的石鼓,但是這個坑爹的皇帝連石鼓都想坑。他命令人們用黃金填充文字,並把它放在壹個金色的身體裏。女真人進入汴梁時,誤以為這十個石鼓是寶物,壹路運到演金。剝去黃金後,女真人不會承認這些石頭的價值,所以她將它們遺棄在荒野中。
直到金朝滅亡,南宋大臣才在燕京重新發現石鼓,並留在北京。抗戰爆發後,石鼓被運到重慶。解放前夕,因為石鼓太重,被空運到臺灣省省省,最後留在了中國大陸。
陳倉石鼓歷經千辛萬苦,失而復得三次,上面的許多字都被損壞了。所以書法拓片越早越值錢。在明清時期,稀有拓片可以賣到壹個字,可見這些字的珍貴。
根據石鼓文字,專家推測所描述的國王可能是秦惠文,制作時間在公元前四、五世紀左右。或許正是石鼓的神秘,使其成為中國第壹古董,鎮宅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