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壹幣制後,“半兩”錢就成了全國統壹的法定貨幣。“半兩”錢外圓內方,無內外廓,背平無文;篆書“半兩”二字分別列於穿孔兩側,錢文凸起,據說是丞相李斯所創,布局嚴謹,筆劃方折,雅卓剛健。“半兩”錢圓中有方,方外有圓,剛柔並濟,靜動結合,達到了勻稱均衡之美的最高境界。
“ 半兩”錢的造型極具政治色彩,它是秦代“天命皇權”的象征。《呂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圓,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天下。何以說天道之圓也,精氣壹下壹上,圓周復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圓;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形皆有分職 ,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主執圓,臣主方,方圓不易,其國乃昌。”秦代的統治者認為外圓象征天命,內方代表皇權,把錢做成外圓內方的形狀,象征君臨天下,皇權至上,秦“半兩”流通到何處,皇權威儀就散布到何方。
“半兩”錢上的數字體現了陰陽五行學說的思想。秦“半兩”重十二銖(秦代二十四銖為壹兩),直徑十二分(3.2厘米),穿孔的邊長各為六分(1.2厘米),這些數字都是六或六的倍數。“六”是陰陽五行中水的記數,如此眾多的六出現在錢幣上絕非偶然,是古人壹種思想含義的體現。
此外,從材料利用和制作工藝來看,“半兩”錢的造型比其他任何形狀都節省鑄材,是壹種最優化的選擇,而且中間的方孔便於固定銼修。說明當時的人們在材料利用和工時效率方面都有過深刻的研究和探討。
總之,秦始皇為了統壹大業所實施的措施是順乎歷史發展潮流的,是革命的,進步的。幣制的統壹,大大地便利了全國各地之間的商品交換和經濟往來。它既有利於封建國家的賦稅征收,也為商品經濟發展提供了方便,同時促進了遼闊疆域內經濟***同體的形成。秦“半兩”錢在體現皇權思想、陰陽五行學說的同時,還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和效率觀念。它集實用性、藝術性、思想性於壹身,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漢初的錢幣仍然稱半兩,漢半兩錢前前後後鑄行過五次。劉邦時的半兩又稱為“莢錢”或“榆莢半兩”,這種錢法定重量為三銖(約2.1克)即秦半兩的四分之壹.
漢武帝時,為加強中央集權,將鑄幣 權收歸中央,禁止民間鑄錢,並於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罷半兩錢,行五銖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