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經過壹段時間的洪武和文健,政局逐漸穩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此時,陶瓷制造業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處於承上啟下的關鍵地位。元代以前各代都以單色釉為主(除了元代有部分青花,釉中有紅色)。到了明朝永樂年間,雖然沒有了以後多姿多彩的打鬥,但是在品種和色彩上有了復雜化的趨勢,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壹方面繼承了元代的文化底蘊,在器皿的形制和釉色上更為可圈可點,尤其是青花。另壹方面,永樂時期創造了明朝的總體造型風格。
永樂胎骨精,此時胎體有瓷胎、等離子胎,出世。瓷胎包括薄胎和厚胎。壹般刀具胎體較厚,底部無釉,露胎非常細膩光滑,有玉質感。圓形炊具中小碗的胎體薄而輕(手杯除外)。永樂時的瓷胎雖然沒有康熙那麽硬,但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進和提高。等離子胎瓷胎體更輕,胎更軟,沒有瓷胎白。這種瓷器的釉面大多是黃色的。聲音沒有瓷胎清脆。
永樂開始燒制脫胎器,這種器物極薄而輕,俗稱“蛋簾”。清人形容這類物件“怕風吹走,又擔心太陽底下賣不出去”。這種器物的制作方法是將器物內部施釉於胚上,將釉烘幹,在未施釉的壹面刮胎體至不能再薄為止,最後在這壹面施釉燒成。這類器皿造型精美,多為盤碗,釉色純白,而非暗花。以後會有仿的,但是暗花裝飾的仿的不如永樂。
永樂時期政治經濟穩定,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增多。永樂、宣德時期,鄭和七下西洋,輸出了我國的絲織、瓷器、茶葉等特產,使我國的文化藝術影響到這些地區,同時也給我國帶來了壹些外來的文化藝術。所以永樂時期很多瓷器的造型和紋飾都受到了中亞的影響,比如:澆花、僧帽壺、非攤像、捧壺、大盤、折盤(包括宣德時期)。其中壹些上面有伊斯蘭語言,這些文物與中亞人的生活習慣有關。古波斯的瓷器與中國元明時期的瓷器頗為相似,不僅有瓷器、青銅器、金銀器,還有相似點,可以看出當時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
總的來說,永樂瓷的造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改變了宋元以來的風格。瓷器造型多樣,造型細膩,圓器的圈數短而淺,比元代大而顯得穩重,盤碗的圈數向內收斂(明初比明中期少)。像刀壹樣圈住腳掌,很整齊,俯視器凹凸有致,腹部飽滿。由於加工精細,刀腹的接口痕跡不明顯,比元中後期和明代的刀腹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