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葉璇組織了壹次當時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全國地圖調查。葉璇是壹位軍事戰略家。康熙十二年至三十六年,部署平息三藩之亂、抵禦沙俄入侵和平息額魯特蒙古貴族割據活動的戰爭,並親自到前線指揮壹些重要戰役。戰爭使他感到需要壹張精確的地圖。康熙二十八年《尼布楚條約》簽訂後,法國傳教士張成送給葉璇壹張沒有中國地圖的歐洲亞洲地圖。受這幅地圖的啟發,葉璇打算借鑒張成等人的西方測繪技術,組織人力繪制壹幅全國地圖。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交通不便。當時很難用科學的方法畫出壹幅全國的地圖,只有少數傳教士無法贏得這個任務。葉璇為此做了長遠打算:在繼續招募有科技人才的傳教士的同時,他命令張成等人培養中國留學生,同時派傳教士到廣州、澳門,甚至回國招募人員、購買儀器。經過培訓人才、購置儀器、測量各地緯度、繪制地方地圖等近十年的準備工作,開始了繪制全國地圖的工作。康熙四十七年,葉璇“指示傳教士到內蒙古各部及中國各省,遊覽山川城墻,用西學方法繪制地圖。他還告訴部長們任命官員來照顧他們。薩格勒布與各省省長和將軍們壹起,將向所有地方官員提供所有的需要”(《東正教被贊美》)。從康熙四十七年到五十六年,這支測繪隊走遍了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南各省,繪制了各省地圖。康熙五十六年,全圖完成。葉璇把它命名為“故宮全景”。本圖采用經緯度圖和梯形投影的方法,比例尺為1: 1400000。是我國第壹張經過大規模測量後,用科學方法繪制的地圖。雖然仍有不準確之處,但畢竟是“當時亞洲最好的地圖。”。而且比當時所有的歐洲地圖都更好更準確”(李約瑟)。在繪制這張地圖的過程中,人們發現地球子午線的長度隨緯度而變化,從而在實踐中首次證實了牛頓的地球是橢圓形的理論。“故宮全景圖”的測繪也因此成為世界地理史上的壹件大事。
帝國地圖的發展過程。
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出版木刻版《故宮全景圖》,總圖1幅,省區圖28幅,但西藏和蒙古最西端有不少空白。
銅圖出版於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緯度差8度為1行* * *分8行41件。這種按經緯度分幅的方法在國內還是第壹次。書寫筆記方面,大陸省份註漢字,東北、蒙藏地區註漢字。因此,後人也冠以“清代滿漢統壹秘圖”之名,廣為流傳。
西藏和蒙古最西端已被詳細測繪,省區地圖增加到32個,範圍從東北的庫頁島(薩哈林島)、東南的臺灣省、北的貝加爾湖、南的海南島、西北的伊犁河、西南的列城。在西藏的邊界上,標出了珠穆朗瑪峰阿林(珠穆朗瑪峰)。地圖上,經過北京的經線為中經線,經緯網采用梯形投影法。
1721年(康熙六十年)木刻版再次印刷,其地域範圍與1719相似。
後來為了滿足行政管理的需要,又出了木刻傳單,227頁,按省、府分。不畫經緯線,只包括大陸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