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壹時期中國音樂學的高水平。這是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最大、保存最好的壹套編鐘。編鐘的音樂性能保存完好,音色優美,音域寬廣,從最低音到最高音有五個八度,可以演奏古今中外的音樂。這套編鐘的發現,對研究戰國歷史、音樂、冶煉技術都有重要價值。總用銅量5噸,設計精巧,鑄造精美。時尚完整的掛在鐘架上,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古今樂皆可奏,其八鼓和諧韻味十足。它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瑰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1983,湖北省博物館等單位成功仿制了28只編鐘,並演奏了《春江花月夜》等樂曲,悠揚悠揚。湖北省歌舞團表演了壹段歷史歌舞《編鐘舞》,讓觀眾聽到了兩千多年前的美妙聲音。
特性
編鐘的鐘架叫jù,由245個部件組成。設計精巧,比例恰當,結構牢固,可拆卸。雖然承受了2000多公斤的全套編鐘,歷時2000多年,出土時依然屹立不倒。是研究先秦音樂歷史和青銅鑄造技術的瑰寶。
這套65個編鐘* * *按大小順序分為3層9組,掛在鐘架上。1個時鐘;四十五個永鈴,分五組,住在鐘架的中下層。中層的音大,下層的分量大,音深。有19按鈕鈴,比永鈴小。它們分三組掛在鐘架的上層,聲音清脆。
歷史概述
戰國早期著名的青銅樂器。1978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曾侯乙是戰國時期曾國(今湖北隨州、棗陽)的壹個諸侯,名叫“乙”。這個人死於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1978曾侯乙墓的發現和發掘,使許多埋藏在地下的珍貴歷史文物重新被發現。現存湖北省博物館。關於古代樂器,曾侯乙墓有驚人的發掘。墓東室有秦(十弦)和鄭(?),五弦(?)各壹件,五件樂器,兩件笙樂器,壹件掛鼓。北墻上有辮子,東南角有巨大的鼓。此外,還有兩把尺、兩管簫、七把瑟和鼓等等。其中,最出彩和“國寶”的是龐大的樂器組合——編鐘。鐘* * *,共有六十五個,均為青銅制作,制作精美。鐘框是尺子的形狀,由銅和木頭制成。時鐘列車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有19個鐘,中層和下層是編鐘的主要部分,分為三組,這三組鐘的形狀各不相同。壹套名為“虎鐘”的由11只長胸雍鐘組成;第二套名為“生絲鐘”,由十二只短胸雍鐘組成;第三組名為“鐘潔”,由23個長胸甬鐘組成。每個鐘體都刻有錯金印章的銘文,鐘的前部刻有“曾侯乙的第壹次”(作者曾侯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