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核雕藝術在中國是如何的發展的?

核雕藝術在中國是如何的發展的?

明代核雕  明代初期核雕特別盛行,其時的文人墨客和朝廷顯貴們把它同珠金玉器掛在壹起,作為身上的裝飾佩件和扇墜,顯示其特殊的身份。在民間則多以核桃雕刻,穿孔系掛在身上作為“辟邪”之物。也有制成配件、扇墜、串珠等為文人賞玩。

從明清開始,核雕在我國的江蘇、廣東、福建、山東等地比較興盛,且雕刻題材豐富。如“十八羅漢”、“八仙過海”、“關公”、“童子與壽星”、“觀音菩薩”等等,都是藝人們喜歡雕刻的傳統品種。雕刻技藝經明清發揚光大後壹代代流傳了下來,目前在江蘇泗陽、蘇州吳縣的光福、東山壹帶,搞核雕工藝的民間藝人不少。壹般大都雕制壹些八仙過海、鳳戲牡丹、熊貓食竹、群猴嬉船、猛虎上山、雙喜花籃、花鳥寶瓶等。現在市場上常可見到壹些羅漢頭、觀音、松鶴童子等工藝較為簡單的核雕批量出售。而在浙江專門搞核雕的人極少,據我所知大部分是在做其他雕刻之余附帶著做些印章或是掛件玩物,但人數也極少,杭州市陳碩先生以治印為主,但對核雕也比較關註,他曾嘗試過利用核雕治印。他的作品用刀巧妙,極其精致。

明代核雕藝人  明清時核雕工藝的興盛造就了壹批民間藝人。如明代常熟的王叔遠首創以橄欖核雕制“東坡夜遊赤壁”之舟,舟上艙軒篷楫,什物俱全,鐫刻蘇東坡等五個人物,精妙傳神。魏學 的名篇《核舟記》就是反映王叔遠首創雕刻核舟之事。還有明代的夏白眼,相傳在壹顆橄欖核上,雕刻了十六個嬰兒,每個只有半粒米大小,但是眉目之間,喜怒神情栩栩如生,又刻有荷花飛禽,姿態個個不同,在當時也被稱為壹絕。康熙年間蘇州有位姓金的老者,亦善核舟之雕,人稱“有刻棘鏤塵之巧”;乾隆年間的陳祖章、杜士元都被人稱為技高藝絕的“鬼工”,陳祖章的代表作“東坡夜遊赤壁”核舟,舟長不及二寸,有篷有窗,人物除蘇東坡外,有客人、客婦、艄公、書僮等八人,人物神態自然、寧靜、超逸,個個刻畫精致,在放大鏡下看光影迷離。舟底刻赤壁賦全文,其刀筆工夫令人難以置信。現在陳祖章的核舟尚有壹件傳世,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民國年間,吳縣香山人殷根福以橄欖雕刻羅漢頭成為核雕名家。

在博寶商城裏收藏了大多大師的作品。明代核雕名家有王叔遠、夏白眼、邱山、刑獻之等。魏學洢的《王叔遠核舟記》壹文描寫王叔遠能在細小的核桃雕刻出壹條船,船上有五人、八窗,明代夏白眼在壹顆橄欖核上雕刻16個嬰兒,童身只有半粒米大,“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鷥,其蟠屈飛走綽約之態,成於方寸小核”,人稱壹時聖手。

清代核雕  清代核雕,造型精巧玲瓏,人物、動物造型註重寫實,人物臉部雕刻更著重於逼真,動物著重於動態表現,雕工剛勁有力,線條直,邊線流暢,方圓合於規矩,棱角分明,人與物連接較密,鏤雕很少留有鉆孔痕跡,浮雕地子磨得較平,略留刀痕,磨工細,核雕穿線孔比明代及現代的核雕大。

清代核雕藝人  清代核桃雕藝人有丁念廷、高家俊、都渭南、張大眼、陳子和等人,屬於山東濰坊核桃雕。乾隆酷愛核雕,曾召杜士元入宮。國立故宮博物院今存有乾隆年間陳祖章的“赤壁夜遊橄欖核舟”。

明清核雕對比  雖說明清是核雕的鼎盛時期,但明清的核雕精品傳世不多。對明、清核雕的鑒別,主要是根據史書記載及選材的特點。如明、清核雕的選料多選用核大、壁厚、質地堅密細潤的核。還有制作特點可和當時竹、木、牙雕等雕刻工藝相對照來進行鑒別。因當時不少竹、木、牙雕的雕刻名匠,都是核雕高手,因此他們都有各自不同的風格特征。

明代核雕,造型古樸渾厚,人物、動物造型註重外型而不追求細部刻畫。從雕法上看,明代核雕壹般雕工剛勁有力,利落醒目,線條、棱角分明,人與物連接不緊密,鏤雕留有鉆孔痕跡,磨工較粗,留有刀痕。

核雕的鑒別  在鑒別核雕的時候也應註意核色、包漿。核雕隨著年代的推移,逐漸會產生表裏如壹的深橘紅色和紫檀色。但如果是做假的核色,核包漿則呈淺橘紅色和黑紅色。如果能熟記和掌握古核雕各個時代的構件、造型、工藝風格特征,熟知各個時期其他雕刻工藝品藝術風格的沿革,那麽對於鑒別古核雕的真偽會有很大幫助。

***和國解放初期代表人物有:鐘元慶、趙林生、殷根福、須吟笙、鐘年福蘇派核雕

  • 上一篇:來大姨媽肚子好痛?
  • 下一篇:夢見回到我已故的祖父的房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