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簡刑廉”德政碑陳玉書攝
據考證,縣慶是民國三年(1914)沭陽縣令竇義莊的碑文,碑文中提到的“亦舒第四市”是民國初年由桑墟、華沖、仙官亭等13個鎮組成的行政建制。這塊石碑的發現,對於研究民國初年沭陽縣行政編制的變化和北洋時期亦舒官員的任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據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清代官員履歷》記載,竇亦莊(1864-?)安徽霍邱,壹個監生,被海防封為知縣。光緒二十三年(1897),正月授四川興文縣,同年五月通報湖北宜昌府長陽縣。民國三年(1914),江蘇巡撫韓任命竇以壯為沭陽縣令。
竇亦莊上任之初,就以改革地方政務、興修水利為己任。1915年夏天,沭陽爆發了嚴重的水災。竇以壯委托許奕守增起草《兩淮水利第二大綱》和《十二要》,並於同年7月向時任國家水利局局長的張謇申請河道整治經費。張謇在《歸竇歸莊函》中回答:“美在展期,精測尚在謀費之時。”
所謂“美錢”,是指1900年美國通過《仇醜條約》向清朝勒索的戰爭賠款。1908年5月,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簽署法令,將美國獲得的“庚子賠款”的壹半歸還中國,其余賠款除了壹部分用於資助中國學生赴美留學外,全部用於治理黃河、淮河水患。據1920沭陽水利部的文章調查日程,證實光緒三十二年(1908),華陽慈善總會委派美國水利專家特德,由沭陽星條港河東岸的張虹、趙建進入柴米河,長達20余裏,稱為“洋河”,所用資金來自“美國模式”。
1917,1年7月,張勛利用李與段的矛盾,率五千“辮兵”北上,支持在京復辟。據上海《申報》2007年7月3191日刊登《沭陽辮兵嘩變...都督竇以莊壹人之功,舉兵數百,分頭追擊,賞殺敗兵者。沒幾天,辮兵大為沮喪,逃往泗陽。”同年65438+二月二十三日,竇義莊奉命調省廳留用,縣令壹職由湖北人屈宏斌接任。
另外,碑文中提到的“亦舒第四城”是1914年北洋* * * *“創建鎮鄉制”的產物。據《民國重建沭陽縣誌》卷十六記載,民國三年,沭陽縣將前清遺留的三十六個鎮劃為“九市壹鄉”,其中第四市轄桑圩、華沖、仙館、廟頭、韓方(今龍宮)、紮下、文選(今縣關)、後鎮(今毛偉)、後鎮。
據桑墟鎮文化站原站長徐耀普先生回憶,該碑原位於桑墟街南的“大吊橋”北端。當時* * *,有四塊石碑。由於年代久遠,老人只記得其中壹個碑文是“德鎮李群”,其余的記不清了。
-
參考資料:
1,鳳凰出版社編輯。中國地方誌整合再造民國沭陽縣誌[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04。
2.秦主編;唐壹年、葉副總編。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館藏清代官員傳記檔案28[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438+00。
3.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長陽縣誌[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2.06。
4.龐,,等。中國基層治理體系研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05。
5.《優時珍》主編李明勛;張廷琦、陳歡、趙鵬、戴誌軍為執行主編;張謇全集編輯委員會。張謇2書信電報全集[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438+02。
劉洋整理
中國(179)中華民國(9)沭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