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折沿盤器型的淵源可以進行兩種推測:第壹,從器型方面看,很有可能是模仿了金屬器;第二,在新安遺物中發現了幾件被認定為是元代中期遺物的元代折沿盤,與元代折沿盤器型非常類似,這不能排除從中國傳入的可能性。其中韓國新安遺物青白釉雙葉釉裏紅詩文盤的器型是折沿盤稍微變形後的橢圓形,但其基本型還是折沿盤,尤其“詩文紋”是16世紀朝鮮初期青花白瓷最普遍的紋樣,有可能元代折沿盤已經傳入。比較中國首都博物館所藏的青白瓷折沿盤和朝鮮早期的白瓷折沿盤,我們會發現:朝鮮早期折沿盤的形態特征為口沿到胴體的部分成階梯狀銳利的角,口沿的邊沿部分被處理得厚而圓,底部較平緩。這種器型的特征與金屬器制作中使用的手法非常類似。
由於能夠適應元代初期蒙古族殘留的遊牧生活習性,金屬器作為壹種生活器皿而倍受青睞。朝鮮折沿盤是以金屬器為基本形態而生產的,這壹點已非常明確,但大小有所不同,有可能是為了配合陶瓷制作的特殊性及其用途而發展起來的,不能完全排除其受到已流入的元朝折沿盤的影響。
朝鮮早期白瓷折沿盤在元代瓷器中也能找到其淵源,元代折沿盤在龍泉窯、景德鎮窯的青白瓷、青花瓷、卵白瓷等中都出現過,使用了陰陽刻、青花、貼花、點彩等多種多樣的裝飾技法。
龍泉窯的青釉系盤和青白瓷及青花瓷系折沿盤的區別在於其足底的形態,因此器物的整體高度也略有區別。龍泉窯的青釉系盤多為圈足,青白瓷和青花瓷系的折沿盤多為平底。朝鮮早期青花折沿盤與首都博物館所藏的青白釉折沿盤整體器型非常類似,但底足在制作上與中國的盤子有很大區別。中國龍泉窯盤子壹般口徑16cm、足徑3.8-5.6cm,足徑與口徑比為25%—35%。朝鮮早期折沿盤的口徑20cm左右,到了中期逐漸變小,為16-17cm,但是足徑比元代龍泉窯盤要寬。在整體高度上,中國龍泉窯系列青瓷3cm左右,朝鮮盤子2cm左右。
朝鮮早期青花折沿盤的圈足沒有平底的,底足的形態與朝鮮早期青銅器盤非常類似。韓國弘益大學李仁鎮教授認為:用韓國的白土制作像龍泉窯足徑的產品,較窄的底足極有可能因無法承受面積較大的盤子的重量而變形。如果制作為平底,極有可能因底部面積增大而使得中間部分鼓起來。因此底足的直徑與器物的直徑比在50%以上是適合韓國胎土的比例。
綜上所述,朝鮮的青花詩文紋折沿盤與北京首都博物館所藏的青白瓷折沿盤、朝鮮早期的白瓷折沿盤整體器型上非常類似。新安遺物中發現了有幾件折沿盤,由此可見其受中國元朝的影響,並在那個年代屬於非常流行的器種。兩國折沿盤受當時金屬器的影響以及胎土、審美感的地位差異,使得底足的形態和大小上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