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傳教士畫家郎世寧以擅長畫馬聞名清朝畫壇,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可以說是《百駿圖》了。
兩卷原作 壹真壹幻
《百駿圖》是壹幅長卷畫,絹本設色,縱94.5厘米、橫776.2厘米,原作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畫面開始為兩棵參天老松樹,透過松枝空隙,露出了牧馬人的帳篷,3個身穿滿族服裝的牧人倦怠地或坐或臥在帳篷前,壹只牧犬從帳篷內伸出了半個身子。然後由壹匹渾身滾圓的白馬引出了後面千姿百態的群馬。全畫構圖繁復,虛實處理十分講究,馬匹、人物的聚散富有節奏感。畫中雖然馬匹占據絕對多數和主要部位,但是整個馬群是由人控制著。以牧者開頭,又以牧者結尾,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的關系,構思十分巧妙。在具體描繪手法上,郎世寧充分發揮了歐洲繪畫註重明暗、立體感、解剖準確及透視的特點,使畫幅別開生面。其中有幾匹剛從水裏涉步上岸的馬,濕漉漉的毛還緊緊貼在身上,非常生動逼真,顯示了作者細致的觀察和高超的寫實功力。
畫幅左下角署有作者名款,規矩工整。不過想必不會是他自己書寫的,款為:“雍正六年,歲次戊申仲春,臣郎世寧恭畫”。雍正六年為公元1728年,其實此圖開始繪制於雍正二年,因為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中記載:雍正二年“三月初二日,員外郎沈崳奉怡親王諭:著郎世寧畫《百駿圖》壹卷,遵此”,現在畫上的署款應是其完成時的年份。畫卷逾時4年方告竣工,此時郎世寧來華時間尚不算很長,精力充沛,另外雍正對於郎世寧作畫亦無乾隆那樣頗有幹預,所以這幅長卷畫是由郎世寧壹人獨立完成的,而不像其它有的畫幅是由他與中國畫家合筆的。這卷畫幅完成之後,壹直收存於清宮,乾隆時入《石渠寶笈·初編》壹書著錄,畫幅上鈐有乾隆印璽多方。
根據清內務府造辦處的《各作成做活計清檔》所記,到了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按照皇帝的命令,郎世寧還畫有另壹幅《百駿圖》:“太監胡世傑交《百駿圖》壹卷,傳旨:著郎世寧用宣紙畫《百駿圖》壹卷,樹石著周鯤畫、人物著丁觀鵬畫,欽此”。檔案中所說交下來的壹卷《百駿圖》,自然就應當是雍正六年完成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那件作品。至於檔案中說的紙本的這件作品以後是否畫完了,沒有見到再有文字記載。
數卷摹本 頗富傳奇
據筆者所知,現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藏有壹卷《百駿圖》稿本,為紙本白描畫,尺寸不詳,畫上無作者署款,畫面構圖與正本大致相仿,畫幅只用線條造型,幾乎沒有明暗和陰影,馬匹畫得十分細致,墨色稍淺,而樹幹及蘆葦用筆略粗,墨色亦較濃重。雖然采用白描畫法,但是仍然能夠判斷出來是歐洲畫家的手筆。筆者於2001年秋季承蒙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何慕文先生美意,特地從庫房取出該稿本仔細觀賞過壹次。這卷白描圖稿有兩種可能性,它或許就是清宮檔案中所記錄乾隆十三年的那個紙本的畫卷,當時這卷《百駿圖》未能完成,僅留下了白描手稿;但也還有壹種可能是雍正二年那卷絹本設色畫的底稿。但是從畫法上來看,美國所藏的這幅稿本,純粹屬於歐洲繪畫技法,而無中國畫家參與的痕跡,應當是郎世寧的手筆。
近日筆者又見到壹卷《百駿圖》的白描稿本。稿本為紙質,縱102厘米、橫813厘米,尺寸與完成圖稍有差異;畫面最後有畫家馬晉留下之墨跡:“郎世寧百馬圖,庚申二月下旬,馬錫麐識”,下鈐印章“馬”、“馬晉所藏”、“馬晉之印”。所署“庚申”為民國九年,即公元1920年。據此可知,此圖曾經為畫家馬晉所收藏。馬晉,北京人,字伯逸,號湛如,早年名馬錫麐,生前為北京畫院畫師,其父曾經為壹滿清貴族管理馬匹,故而馬晉自幼喜愛畫馬,學郎世寧畫風。他曾經在其所著之《怎樣畫馬》壹書中提到:“我畫《百駿圖》長卷,用郎世寧原稿。”馬晉書寫的“庚申二月”應當是其獲得《百駿圖》稿本的時間,馬晉時年21歲。據有關材料顯示,馬晉曾利用其收藏的《百駿圖》稿本,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摹繪了兩卷,其中壹卷現藏北京榮寶齋畫店,卷尾有清末民初陳寶琛的壹段題跋,在題跋中有如下文字:“馬生私淑郎世寧,曾得百駿舊原稿”。據說另壹卷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曾於2002年與郎世寧原作同時展出過。
從現存的兩卷《百駿圖》稿本看,都應當是郎世寧的手筆,可見當初清宮作畫時制度之嚴格。清代宮廷內凡是重要作品,都應有草圖稿本存在,甚至還不止壹稿,但是我們至今能看到的稿本卻十分少,它的數量遠遠少於正圖,其實稿本同樣值得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