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當地老人說,榆次修建鐵路之前,從貓兒嶺上空出去或者沿著貓兒嶺往回走的人,都要經過這個貓兒嶺。這樣自然會給住在田埂下的人帶來商機,出門的人要補路上的幹糧;餓著肚子回去,下山後喝壹碗羊肉湯,補充壹下疲憊的身體,這就是現在楊浩街的原因。所以貓兒嶺自然是個坐地生財的地方,也演繹了太多的傳說和故事。壹代又壹代的榆次人以貓兒嶺為榮,這裏也成了老榆次人流連忘返的地方。
這個貓兒嶺是余偉的風水寶地,也是幾代榆次人牽掛的地方。在山脊之外,他們是走向異鄉,在山脊之內,他們是家。壹代又壹代的人在這裏紮根繁衍,自然把貓兒嶺當成了自己的家。
據老人說,隨著社會的發展,山西、河北的鐵路雖然通車了,但當時的山西經濟落後,人們也很節儉。他們仍然喜歡步行去邢臺,不願意花幾個銀元買火車票去鄭泰鐵路。其實在沒有鐵路之前,太原周邊的人也是順著這條路出山西的。當時晉商沒少走這條路。走過這個“貓兒嶺”,沿著那條小路向東走。腳好的話七天就能到達邢臺。腳不好的八天就到了。歷史上也有“七緊八慢”的說法。原因就是這樣來的。
位於榆次城東的貓兒嶺上,密密麻麻的古墓分布在南北2700米、東西1500米的範圍內。這個古墓群忠實地記錄了榆次地區兩千年來的社會發展史。多年來,貓兒嶺古墓葬共出土春秋、戰國、秦、漢、唐、宋等歷史墓葬600余座,出土文物5000余件。其中戰國時期的墓葬最多。這壹帶的戰國墓葬多為土坑土洞。墳墓很深,從四五米到八九米不等。雖然這些埋葬器具和棺材早已腐朽,但出土的隨葬品卻很豐富,包括陶瓷、青銅器、玉器和石器。
?特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