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博大精深,其中第八十壹章,也就是最後壹章,淺顯易懂而充滿哲理。
第八十壹章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著不知。
聖人不積,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用現代漢語表達,大概意思就是:
真實的話不好聽,好聽的話不真實。
友好的人不辯解,辯解的人不友好。
智慧的人不博學,博學的人不智慧。
聖人不心存占有,
他時時考慮他人,自己反而擁有了;
他處處給予他人,自己反而越多了。
自然的規律是讓天下萬物得到好處而不去傷害他們。
聖人遵循的原則是盡力為民做事而不與民爭。
我們在百度這章的譯文時,?其實也有很多種版本。其中對於“善”、“辯”、“博”幾個字,也有著不同的解釋。其中,“善”,含義為善良,友好,擅長等,解釋為“友好”,更為貼切,如來著不善。“辯”,解釋為辯解,爭辯。“知”通“智”,智慧。“博”,多,博學。
漢字每個字都有不同釋義,這就讓每個句子有了不同的理解,同時也讓漢字更有魅力。理解成“善良的人不爭辯”,“知道的人不賣弄”也是挺好的,沒有對錯之分,自己喜歡就好。
我們在理解第八十壹章的時候,可以收獲以下幾個道理:
1、 聖人討厭花言巧語,喜歡最質樸的語言
老子推崇最質樸的事物,包括言語。話不用說的“好聽”,事情也不用過於“辯解”。
孔子也壹樣,他說“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是“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可見,兩大聖人,都是討厭花言巧語的人。
所以,不會說話不要緊,尤其沒有必要追求言語的動聽。有智慧的人,都會透過語言的表面,去看本質的東西。
說動聽情話的那個人,不見得是真得愛妳的那個人;拍馬屁吹捧妳的人,不是真正友好的人。聽好話,喜歡被吹捧,本身就是人性的弱點,鉆研人性弱點的人,不見得是“善”(友好、善良)人了。
2、 事業有專攻,專註才會有收獲。
人類歷史上真正的智者,都是專註某壹領域的人,在這個領域裏,不斷突破人類認知的極限。正是因為很多這樣的智者,才使得人類的智慧文明不斷突破邊界。
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在自己的領域裏,專註專業,才能有所成就。學問是這樣,事業更是這樣。
所以,不要認為自己知道了壹些事物而沾沾自喜,更不能因為別人不知道這個事物而瞧不起人家。真正有智慧的人,並不博學;看起來知道很多的人,多為泛泛之輩,不是真正的智者。
莊子在《內篇養生主》裏說:“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已而為之者,殆而已矣”,也是對老子的“智者不博”的進壹步闡釋和回應。
3、 成就他人,就是最好的成就自己
老子道德經講究“無為”,什麽事情都不要刻意去做,順其自然就好,例如聖人的“為而不爭”,君王的“無為而治”。同時老子也提倡利他不為己,就是最好的為己。”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孔子在論語/雍也第六中也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幫助他人有所建樹,自己必然也會有建樹;幫助他人通達,自己必然也會通達。
做生意更是這樣。自己想賺錢,就壹定要讓合作夥伴或客戶賺到錢;客戶賺到錢了,生意才能長久,自己自然就可以賺到錢了。
原來老子和孔子是壹夥的,他們早就提倡“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了。只是很多年之後我們都忘記了。我們甚至曲解了“人不為我天誅地滅”的原本含義了。
(道德經博大精深,本人末學陋識,只是把自己的理解整理壹下。壹方面為了加深印記,也願拋磚引玉。或親人朋友有緣看到,因此有所啟發,便也是壹件確幸的事情。陳耀明2019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