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彩陶所用的粘土取自當地的黃泥,窯工也稱之為“黃河淤泥”,即黃河泛濫後沈積的黃泥。據元代河渠記載,元仁宗延年(1314 ~ 1320)時期,黃河洪水影響何英河。據當地窯工介紹,黃泥可分為大小泥。黃河泛濫之前的粘土叫小粘土,比較硬,只能做成壺、盤、燈等簡單的陶器。黃河泛濫的地方,沈積的粘土叫大粘土,軟而可塑,可以用來制作形狀復雜的陶器。元代以後,界首彩陶吸收了當地流行的木刻年畫和剪紙貼花的裝飾技法和裝飾內容,出現了描繪和采花的工藝,初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清末至民國時期,界首彩陶在繼承前期制陶技藝的基礎上,受到當時戲曲藝術的影響,裝飾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除了花鳥魚蟲,還出現了大量具有傳統劇目的場景畫,雕花、摘花的裝飾手法較為普遍。建國初期,第壹次彩陶得到了政府的關心和支持,著名窯工陸、陸被送到中央美院華東分院群眾藝術研究班學習,大大提高了他們的繪畫和制坯水平。陸先生於1954年成立陶瓷生產合作社,1958年更名為界首市工藝陶瓷廠。1954年,蘇聯東方美術館造型藝術出版了魯先生制作的三色“刀馬人”壇子照片,在國際上反響很大。東歐的壹些國家爭相收藏他的作品。陸先生還被中國民間美術家協會評為全國優秀民間美術家,與等紫砂大師齊名。從文革後期到80年代初,中國文化藝術獲得新生,世界上第壹件彩陶也迎來了藝術的春天。在著名工藝美術家韓美林先生的指導下,界首工藝陶瓷廠開發出了烏金釉、金沙釉、孔雀藍釉、玫瑰紅釉等壹系列矽硼色釉。,而不是原來的鉛釉,同時陶器也由低溫型改為高溫型(窯溫達到1000℃左右)。胎釉結合比以前更緊密,彩釉更美觀。產品出口到東歐和美國。魯先生的《三色雕花缸》還獲得了1984輕工業部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優質產品獎。
追溯彩陶裝飾技法的演變歷史,可分為三個時期。彩陶最初的形狀多為圓形。據考證,具有圓形特征的決定性因素有兩個。第壹,源於這裏的民俗。“陶”有“道”的諧音,“元”有“團團”的意思。當兩者結合時,它就是壹個團團袁媛。解放前,淮河中遊盛行婚俗,女方要嫁三彩壇。圓形陶壇上刻有牡丹、梅花喜鵲、蓮鯉等內容。牡丹象征富貴,梅花喜鵲喜氣洋洋,蓮鯉多壹年之意。這些流行的主題都反映了對已婚夫婦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圓形陶器比其他形狀的容量更大,實用性更強,燒制時不易變形。
界首彩陶造型在圖形的基礎上,廣泛而科學地運用S線,使造型的外輪廓富於變化。立面兩側S弧度的大小、寬度和高度的變化,對陶器的容量和整體美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從實例中可以看出,界首彩陶的造型符合黃金分割法。在眾多世界著名的彩陶中,圓形陶壇和陶罐的高度與直徑之比大多在6: 4左右。三彩掛盤的底與底的比例也在6: 4之間,所以在自然幹燥燒制過程中其變形率最低。
彩陶首先在世界上使用更多的變化和統壹的法律造型藝術。S形線條的連續變化突出了車身的個性特征,即以弧線為主,直線為輔;從側面看,它是由壹個從罐子底部到頸部有張力的弧線組成,而從頸部到口部則用了幾條直線。這種明顯的對比凸顯了其清晰優先、直截了當的鮮明個性。主體部分(也就是祭壇的腹部)的曲線擴張,形成壹個類似於圓形的擴張體,使得S形極為誇張,視覺效果飽滿豐碩。頸部直線的運用可謂點到為止,恰到好處。這些短直線的運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烘托作用,使圓圈更加圓潤飽滿,豐富了造型語言,即曲中有直,柔中有剛,避免了造型單調沈悶的弊端。直線只是長度的變化,而弧線具有力度和形狀的多樣性。直線和弧線的有機結合首先形成了彩陶統壹、協調、平衡、穩定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