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皮影戲的發源地

皮影戲的發源地

皮影戲是壹種用獸皮或紙板剪制形象並借燈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戲曲形式。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幾乎遍及全國各省區,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如陜西的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皮影戲、阿宮腔皮影戲、弦板腔皮影戲,甘肅的環縣道情皮影戲,山西的孝義碗碗腔皮影戲,河北的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浙江的海寧皮影戲,湖北的江漢平原皮影戲,廣東的陸豐皮影戲,遼寧的復州皮影戲、淩源皮影戲等。

皮影戲的形成時代尚無確考,但據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它至晚在宋代已經成熟和盛行,東京汴梁瓦舍中的影戲藝人已有董十五、趙七、曹保義等9人。山西繁峙巖山寺文殊殿金代壁畫中有壹幅《影戲圖》,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當時山西皮影演出的實況。經過宋、金、元、明四個歷史時期的發展,流行全國各地的皮影戲在清代呈現出繁榮局面。

皮影戲雖然種類繁多,但區別主要在聲腔和劇目方面,至於影人制作和表演技術則大同小異。影人壹般是先將牛皮或驢皮、羊皮刮去毛血,加工成半透明狀後再刻制上彩,其雕繪工藝講究刀工精致,造型逼真。影人壹般分頭、身、四肢等幾部分,均為側影,頭部附有盔帽,身部、四肢皆著服飾,塗油彩後用火磚烘烤壓平即成。演出時將影人的頭插於身部,身與四肢相接,同時在身部和兩手安上三根竹扡,即可操作演出。除了人物造型外,還要刻制壹些砌末道具、桌椅和景物造型,以便配合表演。

道具主要為影窗,俗稱“亮子”,壹般高3尺,寬5尺,最高不過4尺,寬不過6尺,以白紙作幕,以便單人操作。其次為油燈壹盞,用以映射影人和表演動作。

皮影戲是我國重要的民間傳統藝術,近年來由於現代影視藝術的沖擊,觀眾和演出市場日益減少,許多皮影戲面臨消亡的危險,亟待搶救與保護。

皮影戲·孝義皮影戲

申報地區或單位:山西省孝義市

孝義皮影戲是我國皮影戲的重要支派,因流行於山西省孝義市而得名。據史料記載,孝義皮影在宋金時代已有班規、雕簇者存在,說明孝義皮影在宋金時代已發展成熟。據專家考證,孝義皮影起於戰國,是我國最早的皮影發源地之壹。

皮腔是皮影戲的曲調,因皮腔音樂以嗩吶為主要伴奏樂器,故又稱“孝義吹腔”。孝義吹腔是中國最早的民間吹腔之壹。

孝義皮影以麻紙糊窗作屏幕,憑借懸吊在紙窗後的麻油燈亮影,因此亦稱“燈影兒”、“紙窗子”。壹般紙窗面積為1.75m×1.21m。紙窗糊制有嚴格的裁紙、毛邊、對口、粘貼、平整等5道工序,其窗平整無皺雪白無瑕。

孝義皮影在明代之前以羊皮為雕刻材料,體高58~60cm,俗稱“二尺影”。到清代,皮影體高縮至42~48cm,俗稱“五尺影”,三歲牛皮為雕刻上等材料。孝義皮影造型粗獷,簡練誇張,線條遒勁有力,極富韻味。

明清時為孝義皮影的鼎盛期,孝義境內皮影班社多達60多家,隨後逐漸衰落。1956年成立孝義市木偶皮影藝術團,“文革”時期撤消。1978年恢復皮影戲演出,曾參加首屆中國藝術節演出,赴英國交流訪問演出。1995年,孝義皮影中的武將形象作為郵票圖案被全國人民認識。孝義皮影劇目豐富,現收藏有200余本,這些劇本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極具學術價值。對孝義皮影戲形成和發展的研究,有助於探討中國戲曲發生和演變的內在規律,了解皮腔原生態的唱腔結構。

  • 上一篇:投給《青春有妳》的牛奶被倒掉了,浪費資源。草案的目的是什麽?
  • 下一篇:1999 50元紀念幣價格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