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壹個國家的運行需要財政來支持,而在古代封建社會作為國家統治者的皇帝,也需要建立自己的“財政”來滿足日常花銷。
宋代的內藏庫就是直屬皇帝的私人“財政”,由於其直屬皇帝,皇帝有直接支配權,同時又具有大多數時候不許朝廷機構和大臣幹涉的獨立性特征,所以也可以稱內藏庫是皇帝的小金庫。由於內憂外患的歷史環境和開國皇帝趙匡胤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宋代內藏財政又兼具天子私財和國家財政的雙重財政屬性,並同皇權以及國家的興衰密切相關。
內藏庫的真正雛形出現於漢代,根據《漢書》記載:“大司農供軍國之用,少府以養天子也”。西漢時期的少府即是內藏庫的雛形。到了東漢,皇帝的小金庫開始變大,除少府變為中府外,還增加了中禦園、西園等為天子私藏之處。到唐朝,這種管理天子私財的機構變得更多,如瓊林庫、大盈庫、豐德庫、備邊庫等,到唐德宗時開始統稱為內庫。
通過以上可以看出在漢代以前,出現了帝王的私財的概念。從漢代時開始出現了皇帝專屬的庫藏,到了唐代,內藏庫的數量增多,規模開始變得更大。
雖然內藏庫壹直有所發展,但就性質來說,漢唐五代以來的內藏庫純粹供帝王及皇室成員消費而已,雖有很強的奢靡性,但其規模及數量相較戶部均很小,更不至於與戶部爭奪地方財賦,甚至不能說是壹個完整的財政體系、機構也同外朝的聯系並不密切。
宋初,宋太祖趙匡胤立國後直接繼承了後周皇帝的小金庫——內府錢,並改名為封樁庫。並在以後統壹過程中,通過征荊南(南平)、後蜀、南漢、南唐四地,把四地府藏皆入宋封樁庫,完成了宋朝皇帝小金庫的原始積累。
不過宋太祖設置的封樁庫又與之前的各個朝代的“內藏庫”不同,宋太祖設置封樁庫的目的除了當做自己的私人庫藏以外,還提出了另壹種目的:“軍旅、饑饉,當預為之備, 不可臨事厚斂於人”,這說明宋朝的內藏庫開始出現新的職能就是作為國家軍事、饑荒的應急儲備。而後兩宋歷朝都基本遵守了這壹祖訓,因此宋朝的內藏庫出現了雙職能,既是皇帝的小金庫,也是國家的儲備財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