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頭銀圈是正面刻有袁世凱頭像、背面鑄有嘉禾圖的銀圈的俗稱。是1914(民國三年)二月北洋政府頒布的《國幣條例》確定的國幣,在中國銀元史上有壹定地位。& ltbr & gt袁大頭銀圈的背景。清朝末年,朝廷無力抵禦外國列強的入侵,外幣在中國使用,失去了貨幣自主權。各省地方督撫為了增強自己的財力,擴充自己的軍事實力,也紛紛造幣發行,非常混亂。中華民國成立1912,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主張鑄幣權集中於中央,著手固定貨幣制度。不久,袁世凱在中外反動勢力的支持下,於民國元年四月壹日迫使孫中山退位,幣制因此未得到整頓。& ltbr & gt袁就任總統後,制定了貨幣改革計劃。國家貨幣主要是銀幣,重六分、四分、八分,用銀九、銅壹(後改為銀89、銅11)鑄造後的總重量為七分、二分。後確定正面刻有袁的側面頭像和發行年號,背面鑄有嘉禾紋飾和貨幣。國家貨幣有四種:壹元、半圓、兩角和壹角。同年,袁大頭壹元銀幣首先在天津造幣廠鑄造,隨後又相繼在南京、廣東、武昌等造幣廠鑄造。由於袁大頭的壹元銀幣具有相同的幣別、全新的圖案、準確的重量和成色、易於識別等特點,很快被大眾接受,並在各地流通。
民國成立後,1914年頒布《國家貨幣條例》,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確定國家貨幣“壹元”(壹元)含純銀六分、四分、八分,即相當於壹個銀元,十分之壹定義為角,十分之壹定義為分。壹元國幣用90%銀10%銅鑄造成硬幣,上面有袁世凱頭像,俗稱“袁大頭”;並引入了壹個用銀制成的令牌。袁大頭出現後,逐漸取代“楊龍”、“鷹洋”等舊銀幣,在中國各地流通。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還頒布了《國家貨幣條例》,繼續使用銀本位發行貨幣。而國民政府的壹元僅含純銀23.4448克。銀圈鑄造比“袁大頭”略小,含銀較少。因為上面有孫文的頭像,所以叫“孫小頭”。
其實民國初年,中國的貨幣是兩元兩元。因為每個銀圈的細度和重量略有不同;所以大額交易,以及資本賬戶結算,還是會用白銀作為單位。但是從不同的銀圈到白銀,都有壹定的折扣。直到1933國民政府廢除兩元,改為元,所有的交易和賬目才以人民幣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