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原產地在江蘇宜興,故又名宜興紫砂壺。
紫砂壺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用以沏茶和飲茶的壹種實用器具。紫砂壺因其悠久的制作歷史和古樸而精美的藝術造型成為目前收藏品中壹種極具收藏和欣賞價值的藝術品。
1976年宜興紅旗陶瓷廠在施工中發現了紫砂古窯遺址,才得到證實宜興陶瓷生產的始於新石器時代。宜興是個古老的縣,始設縣於秦,遠在新石器時代,勤勞的人民就在這裏開創了原始陶瓷生產活動。
先後多次進行了考古調查發現古文化遺址七處,其中就有新石器時代遺址五處。古窯址近百處,其中有漢代窯址三處,六朝窯址三處,隋、唐、五代窯址九處,宋、元窯址二十處,明、清窯址六十多處。因此民間傳說,把越國的範蠡奉為“宜興陶瓷創業的祖師”或“陶朱公”是不真實的。
擴展資料:
紫砂壺以宜興紫砂壺最為出名,宜興紫砂壺泡茶既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紫砂茶具還因其造型古樸別致、氣質特佳,經茶水泡、手摩挲,會變為古玉色而倍受人們青睞。
紫泥確實是宜興得天獨厚的原料,它在成份上俱備了制陶所必須的化學組成及礦物組成。從顯微觀察發現,紫泥主要礦物為石英、粘土、雲母和赤鐵礦。合理的化學、礦物、顆粒組成,使紫泥俱備了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幹燥收縮小等良好的工藝性能。紫泥粉碎的細度,以過60目篩為宜。
泥料過粗制作時費功;泥料過細制作時粘手,坯體表面會引起皺紋,同時還會引起幹燥,燒成收縮增大,在成型過程中系用精加工這道關鍵工,把器形周身理光,形成壹層致密的表皮層。
由於表皮層的存在,產品燒成的溫度範圍擴大了,不論在正常燒成溫度的上限或下限,表皮層容易燒結,而壺身內壁仍能形成氣孔。因此,成形時的精加工工藝,俱有把泥料、成型、燒成三者有機地聯系在壹起的作用,賦予紫砂表面光潔,雖不掛釉而富有光澤,雖有壹定的氣孔率而不滲漏等特點。
百度百科-紫砂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