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1736~1795),紹興已有被稱為越郡南詞的平湖調,並出現了可與當時曲藝界望人柳敬亭、蘇昆生鼎立的平湖調高手胡嗣源。山陰呂善報《六紅詩話》雲:南之南詞,北之鼓兒詞,只足以娛村夫婦孺,若少有知識之人,便不屑聽,以故操斯技者,絕無雅人。會稽胡嗣源秀才文匯,幼功韻語,稍長,即善唱南詞,點竄舊本,都成妙文,名滿士大夫間,皆謂可與柳敬亭之說書、蘇昆生之昆曲鼎立。葉騰驤《證諦山人雜誌》亦雲:會稽胡小二,倜儻不羈;好修飾,善詼諧,能文多技。其音清越柔脆,如唱艷詞,能使人骨醉;唱哀書,能使人墮淚,為越郡南詞第壹。時人祝壽、完姻、生子諸喜事,必以胡小二南詞為體面。伶人演劇,不足數也。自胡嗣源始,平湖調流入社會上層。唱者非專業,不作營業性演出。至清末民初,紹興平調藝人以周敦甫最負盛名,在唱腔上獨樹壹幟,平調界稱之為敦腔,其弟慎甫亦為名手。敦甫去世後,其女霞姑繼承父業,出外傳唱,惟恐持藝稍遜於父。較敦甫略晚的平調傳人有單在亭、趙伯蘭等。民國初,潘子峰在紹興新園茶社設絲竹社傳藝。民國防大10年(1921)後,平調著名藝人有劉斌、吏實父等。新中國成立後,史實父、錢大可、胡紹祖等在省、市文化部門支持下,不甘平湖調的衰落,曾作出努力,把書目、曲譜等匯編成《紹興平湖調資料集》(五冊),又開辦訓練班招收學員培訓,培養了專業演員汪嘉寶、鄭關富、王玉英等。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華東戲曲研究院、中央戲曲研究院落均對紹興平湖調進行調查,浙江省文化局、浙江省群眾藝術館也進行錄音采訪。1953年,史實父等5人應華東戲曲研究院約請,赴上海舉行平調欣賞會,並在高樂歌場短期公演。其時,史實父灌制唱片《曾記梨花細雨天》和《單刀赴會》。1957年,紹興平湖調參加浙江省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觀摩會演。1961年,紹興曲藝團開辦曲藝訓練班,內設平調組,由胡紹祖、錢大可任教,招收學員6人,結業後曾作營業性演出。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平調演唱組解體,老壹輩藝人大都去世,後學者亦多轉業改行,再無專業演唱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