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股票這種高風險的東西相信很多人都曾經了解過,並且有的人甚至參與過。這些東西其實是壹種有價的證券,因為它們的計算方式是以市值計算的,也有的股金是有市無價的。現在人們關於這些東西的了解會比較多壹些,但在這種東西剛出現時,人們能夠購買這種東西的都算是比較有商業經濟頭腦的。
1957年,我國的農村信用合作社,當時想要加入社團的成員都要繳納壹些費用,而這壹部分社費就相當於對這個合作社的啟動資金,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股金。而且當時還規定,如果有人想要退出合作社,那麽投入的費用還可以拿走。而那些持有股金的人還可以在壹段時間後得到分紅,便有壹些人沒有退出。而有位老人就在1957年繳納了6元信用社股金,而這件事情之所以被知道,是因為壹位叫張鳳江的老人,發現自己的叔叔留著壹張隔了62年的信用社股金憑證。
在上個世紀,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股金在那個時候是很便宜的,所以張鳳江的叔叔就繳納了六元的股金,用現在的購買力來看,六塊錢似乎很少,但是以當時的物價來算,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幾百元。幾百元在過去也算是壹筆大數字,幾乎可以養活壹家人很長的時間。這件事情過了62年後,張鳳江就想看看這個錢還可以兌換多少。
於是老人就帶著這個憑證前往銀行進行咨詢,他直接問銀行工作人員,當初繳納的6元信用社股金,連本帶利可以兌多少?最後經過銀行工作人員的計算,這些錢只能兌換17元三角九毛錢。盡管這些錢是比當初投入的股金多,但是以不斷變化的市場購買力進行估算的話,這完全是虧了。但是老人覺得這並沒有什麽,他覺得自己並不是真正的想要這筆錢,而是想要把這些東西收藏起來當作壹種紀念品。
在上個世紀,我們所說的農村合作社,其實就相當於現在的銀行。農村合作社運營由於年代因素,它是按照當時參與勞動的人有貢獻的勞力和成分進行他們的利潤分配。可以說農村合作社跟很多其他的企業和壹些社會團體很不壹樣,可謂是自成體系。農村合作社最早壹開始也不叫這個名字而且壹些制度也跟現在不壹樣,它是經過了幾個發展之後變成現在這樣子。壹開始的時候人們是相當於平均主義,將所有的經濟利潤平均分配給每個人。也正是因為這樣在那個時候壹般家裏的勞動人口多,分配的東西就會多。
慢慢地過了壹段時間之後,這種制度就開始有了壹些轉變,變成了私有化的制度。再發展到後期又開始轉變,變成類似現代企業的股份制度,也正是在這個時候產生了股金這種說法。針對於合作社的這壹變化,我們也可以看出來,這是壹種時代不斷向前進步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