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晉文公的重耳被流放。他在路上又累又餓。他從大腿上切下壹塊肉,給重耳做了湯。重耳得知後非常感激。晉文公即位時忘了褒揚大臣,介休卻不願名利,住在綿山。
重耳後悔了,燒了綿山去找它。事後,他發現解推背著母親死在了壹片枯萎的柳霞中,並留下遺言:“願妳師父永遠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把這壹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爬山祭奠,柳樹居然復活了,於是給老柳樹冠以“清明柳”的稱號,並把寒食後的壹天作為清明節。
清明節據說始於古代皇帝、將軍的“掃墓”儀式,後來民間也開始效仿,在清明節祭祖、掃墓。清明節始於周朝,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
1,掃墓。清明節掃墓被稱為對祖先的“敬時”,歷史悠久。
2.去郊遊。又稱春遊,曾被稱為探春、春春等。在古代。四月萬裏晴,春回大地。大自然生機勃勃,是郊遊的好機會。因此,中國人長期以來壹直保持著郊遊的習慣。
3.揮棒。秋千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壹項運動。春秋時期傳入中原。漢代以後,秋千逐漸成為清明節、端午節等節日。
4.放風箏。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歡的活動。在清明節期間,人們不僅白天玩,晚上也玩。晚上,他們把線掛在風箏下或壹根穩定的繩子上。五顏六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星星,被稱為“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