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社會進程中,人類壹直在與疾病作鬥爭,並獲得了豐富的經驗。從傳說中的神農嘗百草入藥,到名醫扁鵲、華佗的高超醫術,中國醫學和藥學的建立和發展都是與時俱進的。醫學的發展與當時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黃帝內經》裏有壹篇文章叫《論不同方》,認為中醫不同的治法來自不同的地域,是因為地理環境不同而形成的。比如東邊靠海,那裏魚多鹽多。因為常吃魚會使人“熱”,鹽會“勝血”,這裏的居民容易患癰等疾病,需要用砭石治療,所以砭石產於東方。西部的寒風寒冷幹燥,水土旺盛,因為這裏的居民經常吃肉。疾病雖然傷害不了身體,但容易從身體產生疾病,需要用“毒”來治療,所以“毒”治療的方法起源於西方;南方濕熱,這裏的居民常吃酸味食物,容易產生“癱瘓”等疾病,需要用“微針”治療,所以“微針”針法起源於南方;北方天氣寒冷多雪,當地居民“因冷藏而百病纏身”,於是“灸烤”的治療方法便起源於北方。中心區地處平原,物產豐富,雜食人民。因此,經常出現痿、厥、寒熱病,需要指導按摩治療。因此,在中心區域產生了引導按摩。《黃帝內經》中的這些表述表明,醫療方法的產生與當時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是古人在與疾病作鬥爭的實踐中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