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醫學興起於松贊幹布至赤松德贊,是在藏族傳統醫學理論的基礎上,吸收和借鑒了中國醫學和印度醫學理論而形成的。藏醫理論認為,人體有三大因素:肺(氣)、千葉(火)、臘肉(土、水)。七大物質基礎:精微飲食、肉、血、脂、骨、骨髓、精;大便,尿液和汗液。三大因素支配著七大物質基礎和三大排泄物的運行變化。認為人類患病的原因在於環境、氣候、飲食、日常生活的影響和體內三大因素的失衡。診斷方法也采用聽、聽、問,特別註意舌苔和晨起第壹次排尿的變化。疾病分為熱證和寒證兩大類,患者分為“肺”型、“千葉”型、“臘肉”型。藥物治療可分為內服和外用。內服藥物采用“熱則寒”、“寒則溫”的原則。外治法有艾灸、放血、拔罐、熱酥油止血、青稞酒糟敷患處。常用藥由多種藥物組成,有1400多種* *,其中有壹些是青藏高原的特產。
藏醫理論體系完備,醫學典籍眾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公元8世紀遊鬥寧瑪元·丹貢博所著的《四部醫典》。該書的出版標誌著藏醫學體系的形成。從那以後,藏醫學在四部醫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