鈸源於西亞,流行於北魏。明清後成為戲曲的重要伴奏樂器。
鈸:古稱“銅鈸”、“銅盤”,民間叫做“鑔”。是常見的打擊樂器。歷史久遠,表現力強。不僅在民族音樂、地方戲劇、吹打樂和鑼鼓樂中使用,還廣泛用於各族的民間歌舞和文娛、宣傳活動中。
鈸源於西亞,最早在埃及、敘利亞,以後在波斯、羅馬等古國都有流傳;在東方,先見於印度,後而中亞,據《北帝書·神武記》記載:鈸大約是在公元350年左右,隨《天竺樂》傳入我國中原。
6世紀初期,銅鈸在北魏民間已很流行,並很早就在梵樂中使用。
鈸在隋代九部樂中,已用於天竺、西涼、龜茲、安國和康國五樂中。
到了唐代,十部樂中有七部用鈸,尤其在燕樂中,還有正銅鈸與和銅鈸之分。在敦煌千佛洞的隋唐壁畫和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樂舞石刻中,已繪有敲擊銅鈸的人像。
明、清之際,鈸是昆曲等地方戲劇中的伴奏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