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杖頭的木偶戲叫“撐偶”或“撐戲”,俗稱“三棒”。由三根木棍操縱,其中壹根支撐木偶的頭部,被稱為主棒或面棒。耳、眼、鼻、口可以開合,眼珠轉動,頭頸上下左右扭動;另外兩根棍子操縱木偶師的手,叫做“扁擔”。在民間被稱為“肘娃娃”或“肘娃娃”,是壹種保存至今的民間藝術形式。
由於朱元璋的大規模移民,漳頭木偶戲在明初從秦晉傳入該地區。清朝中期以後,木偶戲進入全盛時期。目前活躍在張掖市甘州區黨寨鎮上寨村的邵家木偶劇團,是河西地區僅存的秦腔漳頭木偶劇團。2008年,邵家木偶戲《棒頭》被列入甘肅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木偶戲的特點介紹
1,深意
杖頭布袋戲的特點之壹就是寓意深刻。杖頭木偶戲不僅僅是壹件藝術品,它還傳達了壹種智慧和哲學思想。每個木偶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特定的象征意義,可以傳遞積極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無論是表達友善、勇敢和誠實,還是鼓勵人們追求夢想、克服困難,每個木偶都承載著鼓舞人心的信息,人們可以從中獲得力量和靈感。
2.多樣性
木偶戲的另壹個顯著特點是木偶戲的多樣性。有杖頭的木偶戲可以呈現各種各樣的面貌和形式。從傳統色彩濃厚的戲劇表演中的英雄,到現代時尚感十足的時尚造型,無論是民間藝術還是當代創作,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木偶形象。這種多樣性不僅賦予了木偶獨特的個性,也為觀眾提供了更廣闊的選擇和欣賞空間。
百度百科-漳頭木偶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