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民居矢量圖
五千年的中國中西部的陜西省西安半坡遺址和臨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遺址顯示了當時村落布局和建築情況,說明依南北向軸線、用房屋圍成院落的中國建築布局方式已經萌芽。先秦(公元前二二壹)時代,“帝居”或“民舍”都稱為“宮室”;從秦漢起,“宮室”專指帝王居所,而“第宅”專指貴族住宅。漢代規定,列侯公卿食祿萬戶以上、門當大道的住宅稱“第”,食祿不滿萬戶、出入裏門的稱“舍”。近代則將宮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築統稱為民居。
在中國民居中,皖南民居和山西民居齊名並列,壹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說法,明清時期,深居內陸的晉商、徽商勤儉自強、誠信經營而富甲海內。在家鄉修建的深宅大院,成為中國民居文化的壹筆寶貴財富。
中國各地區、各民族現存的民間住宅類型,歸納為六種形式。此外,中國還存在不少比較特殊的住宅形式。到了近現代,由於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多和現代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居民多居住在樓房裏。且用於居住的樓房樣式不斷變化更新,樓層也有不斷增高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