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故事 - 名目繁多的傳統文化,本質為何?

名目繁多的傳統文化,本質為何?

號稱5000年文明傳承的中華民族,創作了種類繁多的文化傳統,這些龐雜的文化傳統的類型中,始終有壹個所謂本質,他是什麽呢?

那壹定是深深駐紮在中國人腦海深處的天地觀、人生信念和價值標準,即所謂三觀,而且世代相傳,經久不衰。

人的精神世界,兩部分組成,理性和感性。

理性因受教育而來,父母的教育和環境的教育,其次是師承的教育。那最初的傳統教育從何而來?很簡單,只要看中國古代教小孩子讀什麽書就可以了,因為教育的目的壹定是基於文化之本的傳承。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4書是也。即我們古代先輩的“聖經”。可這4部書裏到底說了什麽呢?

西漢韓嬰所著《韓詩外傳》,謂雞有“”:“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

雄雞有五德,

冠距不離身。

五更張大口,

驚醒夢中人。

此詩所說雄雞之“五德”,其實非常相映四書所標榜的人應該具有的道德修養的核心價值:仁義禮智信。

感性來源於直覺,而和直覺最容易產生化學反應的,是宗教、文學和藝術,2000多年來,中國的主流宗教,儒釋道,深深的影響了世代中國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儒家的天命觀,佛的西方凈土觀,道的成仙論,都是我們傳統文化本質的重要構成部分。

文學、藝術則是我們主觀心靈世界的表征,對大自然的崇拜,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對燦爛文化的弘揚,對精神境界的悟求,更使它們成為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

  • 上一篇:葉問簡介
  • 下一篇:“最佳拍檔”是什麽意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