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假期賞月和看燈籠
元宵節假期,又稱“點燈”,是指打開城門,解除宵禁,讓城鄉居民通宵觀燈。這種看燈籠的習俗始於唐代,宋初元宵節持續三天,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後來他來到甘德五年(967),國家穩定,年年豐收,就繼續放十七、十八夜燈,於是上元五夜燈就成了制度。
我們也可以從很多文學作品中找到記載。比如辛棄疾的《玉案》?元Xi,記錄了元宵節晚上人們賞燈歡慶的場景。其中《玉壺轉明,魚龍舞通宵》寫出了元代夜晚燈火輝煌、歌舞繁盛、遊人眾多的熱鬧景象。
而且“觀燈看花”的女子頭上戴著“飛蛾”、“雪柳”、“金縷”等飾物,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節日的氣氛縈繞在臉上。
還有水滸傳,也大致描述了宋代元宵節的熱鬧場面。如第六十六章記載“照東京式,忍不住通宵,十三至十七,可點燈五夜。”
第二,吃餃子,蝌蚪粉和糖脊
元宵在宋代就已經有了,原料和做法和現在差不多。都是用糯米做皮,豆沙做餡,放在鍋裏煮。他們稱之為“餃子”、“沙球”、“浮球”。
然而,那時元宵節並不流行。在北方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人們吃的是蝌蚪粉和糖脊。蝌蚪粉是用小麥粉或綠豆粉,放在鍋裏煮,拌上鹵汁和蔬菜。因為長得像蝌蚪,所以叫蝌蚪粉。湯庚是壹種歷史悠久的甜食。它是用面粉和紅糖卷成長條,放在油鍋裏炸,用竹簽串起來,就像今天的冰糖葫蘆壹樣。宋代詩人鄭王說:“年中節食,就是節食。”講的是北宋開封正月十五吃糖的習俗。